文
周冲
来源
周冲的影像声色
id:zhouchong
那天被朋友拉入一个群。他说,去看看吧,在谈原生家庭呢。进去瞅了一下,稍有点失望。
不像原生家庭讨论,像是父母控诉大会,感觉“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都来了,此起彼伏地说,父母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十恶不赦,无一可取。这种抱团倾诉,我也理解。毕竟,大家都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自己的痛苦和委屈。但是,看到后面,感觉大家好像走偏了。
一个叫夜莺的女孩说,她目前正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月薪才元,但早出晚归,不被人重视,也不被认可,前途茫茫,但她又不愿意去改变。这种境地,我们都知道,责任大多在自己。
可是,她是怎么说的呢?她说:“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对我打压太重,以至于我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不敢有梦想,也不敢去行动……”这话挺让人意外的。
因为在一个理性的大人眼中,当一个人已经离开原生家庭,能工作,能赚钱,能自我教育,那么,他就是自己生命的责任人。生活变成什么样,除却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其余的,责任都在自己。
后来群里有人问夜莺:“夜莺,你今年多大了?”她答:“26。”
26岁,已经成年,没有人能捆绑你,也没有人再能控制你,你是自由的。当你置身于自由中,你就得为自己创造。创造成就,创造价值感,创造荣耀,创造幸福。
如果你不愿。可以。但请不要抱怨;如果你做不到。没问题。但请不要转移责任给他人。
另外,还有一个叫九格的男生,一直在说自己的恋爱失败。
他第一个爱上的人,是一个有夫之妇,还大自己8岁;第二个也是有男友的女人,大他5岁;目前正在交往的,还是有家庭的女人。他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童年时父母争吵太多,母亲一直是一个受害者,他面对母亲的受苦,想保护她,爱她。长大之后,他也爱上了许多面容悲苦的、已经有了男人的女人。
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自然会影响成年后自己的择偶。这毋庸置疑。
童年时父母不和,长大后我们的亲密关系也可能难以幸福。这也有很多案例。
只是,强调“被影响”,会使一个人忘记一件事:成长。
你要从“被影响”,走到“自我影响”,人才算是一步步地,走出童年。否则,一生都是巨婴,一生都困在父母的阴影下,无法开始自己的命运。
近些年来,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反复地使用,已经到了过分的程度。
我失败,可以推卸到原生家庭身上;我骚浪贱,可以声讨原生家庭的教育;我土挫穷,可以困在原地,叉着腰,戳着手指,一声接一声地骂原生家庭。这个借口是万能的。
因为父母总有过错,而你,总有办法找到他们的不足。但我们忘记了:天下没有完美的个体,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有一个同学,很漂亮,家境也富有,父母又是公务员+高知,很有学识,也很有教养。她小小年纪,就学得了一手好钢琴,成绩又是班里数一数二。无数男生都在暗恋她。各种典礼上,她都是最耀眼的那一个。
有一回,我跟着她回家,看到她的父母彬彬有礼,家里温和安宁,心里羡慕得不得了。我一直以为,她就是公主,也是我目力所及的范围中,最幸福的孩子。
但没想到,高三那年,她再也不愿意上学。她关上自己的房门,用剪刀戳自己的手腕,鲜血淋漓,触目惊心。我们听说了消息,一个个都不敢相信。
很久以后,我在白癜风是怎么样的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