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42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42节大英帝国的“印太战略”
荷兰的谢幕
北美十三殖民地在大英帝国版图内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现在它独立成为了“美国”,失去北美大陆主导权的英国将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帝国的海外板块无疑应该以海洋来划分。以英国和整个欧洲的地理位置来说,全球性扩张无外乎两个方向:一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东进,渗透以“印度——中国”为核心地缘板块的东方;二是沿着哥伦布的发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开拓新大陆及其附属岛屿。
十八世纪中叶的日不落帝国
∨
长期以来,基于旧大陆东部与新大陆截然不同的地缘结构,大英帝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策略经营两个半球的事业。简单点说,帝国的政治扩张重心被放在了新大陆。将英国人移入这片欧洲人眼中的“无主之地”,建立完善的政治统治序列,是大西洋地区的殖民主线;至于拥有海量人口和成熟商品的印太地区,则以“东印度公司”为平台,重点是与东方诸国开展贸易合作。
狭义来说,英国在新大陆做的这些才是在“殖民”,帝国在印太地区并没有政治扩张的动力。至于英国在印太地区与当地政权或竞争对手发生的军事冲突,基本都是因为争夺贸易利益,由东印度公司代表和组织的。比如发生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莫卧尔战争”。相比之下,英国在北美与法国人的战争,那就是不拆不扣的国家战争了。
在美洲殖民地只剩下潜力有限的加拿大,以及若干加勒比岛屿的情况下,英国对原本交由东印度公司打理的印太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次英荷战争的地缘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透析英国的这种战略转换。
16世纪末,商业属性深厚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逐渐成为了全球海洋的霸主。总体来说,荷兰人的成功是踩在葡萄牙肩膀上取得的。以荷兰的属性及人口来说,争取东方贸易控制权才更符合它的利益。由此你会看到,荷兰人在好望角(南非)、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台湾岛,都留下了殖民遗产。
英国开始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时间,同样是在16世纪末。以“东印度公司”这个驰名商标来说,“荷属东印度公司”与“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相差无几。这意味着,两国必然在海上展开激烈的对决。在整个17世纪下半叶,双方冲突不断,仅正式的“英荷战争”就打了三次。这三次战争互有胜负,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让荷兰被迫承认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权,以及吞并荷兰人设在北美海岸线中部的殖民点“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年)。本来在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荷两国已结成了长期的战略同盟。战争直接起因是荷兰的共和国性质,使之更倾向于支持美国独立;其次是美国在被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寻求与荷兰等国合作突破海上封锁线。作为纯粹的商人,荷兰人不可能放着生意不做。如此便让英国找到了主动挑起战争的理由。
英国的这个理由说起来并不十分充分,毕竟荷兰没有直接对英国造成威胁。英国真实的动机在于缓解财政压力。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来自荷兰的资金为英国在欧洲及海外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阿姆斯特丹亦因为善长这种资本运作,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如果英国对荷兰宣战,最起码可以把战争期间的利息赖掉。
事实上,伴随着工业革命崛起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能够保有北美殖民地已经不抱有太大的兴趣。毕竟从这块殖民地获益的,主要是殖民者本身,英国政府甚至连税都收不到。反之,已经衰弱的荷兰却还能够凭借:证券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等经济创新及先发优势,在资本世界游刃有余,着实让人有些不平。
战争期间,英国利用强大的皇家海军封锁大西洋海域,使得荷属东印度公司无法将货物销售至欧洲市场。恶化的经济不仅让荷兰的商人们,不得不在战后低价把他们手中的债券出售给英国人。运营了将近年的荷属东印度公司也在年宣告破产。伦敦则随之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了排名首位的金融中心。
金融资本是资本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在整个经济链上赚取着最为丰厚的利润。荷兰人的失败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背书,仅仅凭借商业层面的创新,就想一直站在资本金字塔的顶端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当日在地中海曾经风光一时的威尼斯,以及当下暗流涌动的香港,都可以作证。
主动与荷兰撒破脸,还在于大英帝国接下来必须更加重视东方的利益,而这势必要直接挤压荷兰的利益空间。第一次英荷战争的胜利,为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扩张铺平了道路。问题是在印太航线上,跨越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节点“好望角”、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枢纽水道“马六甲海峡”,包括从东南亚到日本的贸易线,荷兰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说得再直接点,在失去美国的情况下,大英帝国需要在东南亚、东亚弥补自己的战略损失。这种情况下,即便荷兰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明确站在英国一边,英国也同样会找到其它理由开战,逼迫荷兰让出在东方的利益。之后拿破仑对荷兰的吞并,更是让这个商业共和国彻底退出了强国行列。甚至在拿破仑失败之后还被欧洲列强们安排了一位国王,由共和国变成了“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
转向东方的大英帝国,需要在印太地区做更多地缘政治的布局。年,英国夺取了荷兰人设在南非的开普敦殖民地,荷兰移民属性的“布尔人”被迫向内陆地区迁徙。九年之后,在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正式从荷兰手中拿到了好望角。荷兰人得到的补偿,是将原本由奥地利割让给法国的比利时,并入新组建的荷兰王国。
与此同时,英国还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北岸的: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等城市和据点。荷兰人在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解散后,则由政府接管了东南亚的殖民地,并于年无奈的接受与英国划马六甲海峡而治的现实。此后英国将收获的马六甲海峡殖民地合并组建为“海峡殖民地”,也就是马来西亚的前身。荷兰殖民地后来则演化为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
对荷兰势力范围的侵蚀,大大补偿了失去北美殖民地的损失。帮助英国在接下来的年间,继续矗立在世界之巅,甚至更加的强大。遥想当年,荷兰又何尝不是踩着葡萄牙的肩膀上位,逼着这个在“教皇子午线”的保护下,本该垄断印太利益的大航海时代开启者,变成身为一个“巴西帝国”。如今的一切,只能说是风水轮流转。
马戛尔尼使团
“和绅跌倒,嘉庆吃饱”是时人在清王朝权臣和绅,被乾隆皇帝的继任者嘉庆皇帝抄家之后的评定。作为乾隆的宠臣,和绅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套用这句话,荷兰与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这段恩怨,可以被概括为“荷兰跌倒,英国吃饱”。
让乾隆与和绅出现在大航海时代的解读,似乎有点违和。在西方如火如荼的进行思想启蒙,开启科学、技术革命时,古老的中央之国却还是周而复始的按照自定轨迹循环。比如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就与牛顿是同一时代人,后者甚至比前者还要大上十岁。从大历史角度说,你甚至可以认为正是从这一刻起,东、西方文明开始在技术上拉开了代差。
对于中央之国的皇帝们来说,统一和稳定压倒一切。在16世纪,西方在火枪、火炮技术上已经整体超越了中国。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红衣(夷)大炮”、“佛朗机”等,都是由欧洲传入中国。然而即便有获取更先进技术的渠道,在外部压力不够大的情况下,这个内生文明还是没有技术革命的驱动力。考察专为康熙、乾隆狩猎时专用的火枪,你会发现它们已经采取了先进的燧发技术(用火石点火),而普遍装备清军的却还是落后的火绳枪,技术水平与明末无异(甚至越往后越粗制滥造)。
认定中央帝国完全关闭国门是有失偏颇的。基于同处旧大陆的地理背景,这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直与旧大陆其它地区维持着有限的交流。以欧洲人最关心的贸易问题来说,康熙在收复台湾后曾开海禁,下令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了四个贸易口岸,以帮助清王朝出口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史称“四口通商”。只是到了18世纪中期,乾隆认定让外国商船过于深入自己的海岸线将损害帝国的安全,又将之缩减为只能在广州进行外贸的“一口通商”。
对于在美国独立战争后,急于在印太地区扩张贸易的大英帝国来说,中国就是一片几乎没有被开拓的蓝海。如果能够与清政府签订贸易协议,不仅能够压倒其它竞争者,优先获得欧洲市场喜欢的中国商品,更能为受工业革命影响,急剧增长的工业产品找到市场。
年,输掉美国独立战争仅四年,英国王室便向中国派出了使者。不幸的是,这位使者半道病亡。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英国与中国建立全面贸易关系的决定,五年以后(年),英国再次派出使者并于此年抵达中国。使臣名叫乔治·马戛尔尼,这次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因此被称之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被破例允许由天津登陆的英国使团,受到了隆重而又屈辱的接待。在中央帝国的文化中,远国来朝一直被视为天朝大国身份的象征。帝国从来不吝惜对前来朝贡国家的赏赐,以免自己的面子受损。以至于历史上时常有朝贡过于频繁,而被不堪重负的帝国官员拒绝的事件发生。问题是无论从国家还是商业原则考虑,英国都不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为中华朝贡体系的一员。在英国人看来,更准确的定位,这应该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问候。
英国国王的国书和问候只是外次层面的客套,英国真正关心的是贸易。英国的期许归纳下来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在北京派驻官员协调中英贸易,同并设立商馆(与之对应,中国也可以向伦敦对等派驻);二是允许英国商船至浙江的宁波、舟山,以及天津进入贸易;三是在舟山群岛租借一处岛屿,作为英国商人的居住及储存货物的场所;四是允许在广州城外租借一地作为英商的长期居留地,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出入广东;五是允许英国商船能自由往来澳门与广州,并减免税收。
最终这次出使没有取得任何政治上的成果。傲慢的中国皇帝及官员,并没有给英国使者开启谈判的机会。纯粹从乾隆的角度来说,他完全有理由认为不必在意英国的想法。如果按照中国的纪年方式,这一年是乾隆五十八年。无论从领土、控制力还是国力来说,乾隆时期都是中央帝国在自然经济时代的巅峰。英国使团抵达中国时,这片土地的在册人口创纪录的达到将近3亿,比皇帝陛下初登帝位时翻了一倍。反观此时整个欧洲人口加起来亦不过1亿。
人口是自然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力。以中央之国的视角来看,来自北方的马上民族才是长久以来的压力。清王朝的东北渔猎民族出身,以及与蒙古游牧民族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做法,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央之国甚至可以忽视来自北方的压力。以至于那条著名的长城,在清朝处于被废弃状态。
为了这次谈判,英国人精心准备了天文仪器、车船模型,机器生产的纺织用品等,以彰显自己的文明和技术优势。然而无论是皇帝还是负责接待的官员都对此不屑一顾,更是在圆明圆中向使臣展示,他们之前通过贸易获得的钟表、八音盒等精巧的工艺品。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东西只能算是奇技淫巧。英国人有意炫耀的能携带64门先进火炮的军舰,以及能够连发的火枪,也不足以让中国官员感到一丝威胁,完全意识不到万里之外的欧洲正在发生一场技术革命。
是年那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八十三岁,距离他走到人生的终点还有不到7年时间。整个王朝的命运与其本人一般,看似处在巅峰,距离惨淡收场却已不久远。英国人意在获得更全面的贸易机会,而皇帝关心的只是被他视为下邦使者的英国使臣,是否会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以及英国人的要求中是否包括传教。
事实上,为了达成贸易协议,使团在离开英国时被告诫应尽力满足中国方面的礼仪要求。马戛尔尼在感觉乾隆误会他们有传教需求时,更是极力辩解英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只是这些英国人看来的妥协,仍然无法叩开中国的大门。
尽管从外交角度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出使,却对两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造成的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以及出口到欧洲的瓷器、丝绸等精美奢侈品,欧洲人一直对这个神秘东方大国抱有好感和敬畏。为了向英国人展示帝国的强大,中国官员还主动陪同回程的英国使团,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由杭州湾出海。
于中央之国来说,能够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是其长久以来的骄傲。让人无语的是这种炫耀,对早已将视野投向全球海洋的大英帝国来说,只能是暴露短板。在英国使团回到英国之后,使团成员们的报告和讲述,彻底撕破了中央帝国貌似强大的外壳。所有用来描述当时中国现状的词汇中,有五个字最为贴切——雄伟的废墟。
红茶与鸦片
意识到中国在技术和意识上已经与自己拉开代差的英国,并没有马上尝试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的体量毕竟不是之前英国曾征服的那些国家能同日而语的,更何况英国马上还要在欧洲应对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中国虽然没有同意全面开放,但局面也并没变得更坏。广州这个贸易窗口还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贸易机会。最终负责对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选择了茶叶作为核心商品。
一般认为,英国茶文化源自于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时,在嫁妆中所携带的斤中国红茶。作为一种发酵茶,红茶要比中国人更习惯饮用的绿叶,更适合长期运输。及至18世纪中叶,饮用红茶已经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习惯。
英国人的习惯是在早餐和下午时饮茶,较之瓷器及丝绸消费要高频得多。如果说那两样中国特产的定位还是奢侈品的话,那么红茶则已经成为了英国社会的刚需,销量甚至超过啤酒。此后根据估算,英国仅从茶叶贸易这一项所收的关税,就达到国家税收总额的10%。
中英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荷兰的全面衰退有着直接关联。此前英国市场消费的中国茶,充斥着大量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送进来的走私茶。大家可还记得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倒茶事件”。这一事件的产生,便是来自荷兰的走私茶不仅冲击了英国本土,也冲击了北美殖民地的市场。在北美市场,荷兰走私茶占据了高达85%的份额。英国试图通过降低税率的方式让北美殖民地,接受走私茶影响而滞销的东印度公司茶叶(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这种做法又损害了那些殖民地走私商的利益。
通过第四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并凭借优势海军加大对走私船只的打击之后。英国就把原本为荷兰所控制的那部分茶叶贸易,拿到了自己手中。东印度公司的经济状况转好,英国政府也得到了关税。看起来中英两国并没有到暴发战争的风险。毕竟基于亚洲那多到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人口,英国在印太地区并没有真正殖民的想法,一切只是围绕贸易在展开。除非中国完全关上大门,不同意向英国出口茶叶,才会让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东印度公司,有了鼓动英国议会批准向中国开战的想法。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茶叶贸易是否顺利,而在于贸易逆差。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先被普及的机器是纺织机。那些工业化生产的纺织品,曾被英国视为扩大出口的希望。只是自给自足的中国人,对英国试图输出的那些工业产品毫无兴趣,你又不能指望上流社会出于好奇所定购的那些钟表、八音盒能够拉平茶叶进口所形成的巨大逆差。至于东印度公司的解决方案,相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鸦片。
鸦片提炼自罂粟的果实。罂粟最迟在唐朝便已有当作稀有观赏植物欣赏的记录。宋朝以后,则多以中药的面目示人。以词见长的苏轼还写过“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的诗句。最早通过外贸渠道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是葡萄牙人,及至清前期鸦片的成瘾性及对社会秩序的破害已经引起重视,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曾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禁毒法令——《兴贩鸦片及开设烟馆之条例》。
可惜雍正的先知先觉,在中国社会上下并没有引起重视。一是此时鸦片仅在广东、福建等外贸气息浓厚地区流行,还没有影响到帝国的心脏地带;二是鸦片有明显的药用作用,使得禁绝鸦片在民间遭遇了很大抵触。导致禁止从境外进口鸦片的法令,从未认真得到遵守。此后包括葡萄牙人、英国人在内的欧洲商人,仍然会通过广州这个贸易窗口,向中国市场走私鸦片。等到东印度公司压制荷兰,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后,急与出口商品冲抵逆差的英国人,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
在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供鸦片的问题上,英国人有自己的地缘优势。欧洲人比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更熟悉罂粟的特点。这朵“恶之花”原产于南欧的山地中,海拔在-米,阳光充足、土质湿润透气的酸性土壤都可种植。英国在印太地区重点经营的南亚次大陆,便已有大量种植。马戛尔尼使团回到英国十年后(年),东印度公司便通过鸦片和茶叶贸易,让自己的中国贸易扭亏为盈。
接替乾隆的嘉庆皇帝同样意识到了鸦片成瘾性所带的危害,要求东南沿海严格查办鸦片走私。可惜此时的地方官员乃至民众,很多都已经成为鸦片利益链上的一环。这道圣旨并没有发生什么效果,反而让规避法律的英国公司,将鸦片的销售权交由中国和印度商人代理,进而产生更深的利益捆绑。后面的事想必大家都已很熟悉。年6月,受当时的道光皇帝委派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了万余斤鸦片,以彰显中国政府禁绝鸦片贸易的决定。
容易被人忽视的有三点:一是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并不只有英国,还有部分来自美国和荷兰的商人,只不过英国的份额有压倒性优势;二是这次禁烟活动并不是要完全切断中国和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贸易往来,每箱主动上缴的鸦片,将得到五斤茶叶作为补偿;三是对是否要打这场战争,英国国内有强大的反对声音,甚至支持林则徐禁烟。
除了担忧无法击败中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本土的工商业者,几乎不能从鸦片贸易中获益。他们不愿意看到鸦片掏空中国人的钱袋,更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接受自己生产的工业品。那些在中印鸦片贸易上拥有利益的上层人士则让议会相信,战争目的并不是鸦片,是为了迫使中国打开贸易之门,而这将让整个英国受益。这也是为什么年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之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英国却被称为“通商战争”或者更加中性的“第一次英中战争”。
不管战争的性质如何定义,这场战争最大的影响都在于让西方列强彻底看清这座“雄伟的废墟”是如何的不堪一击。在看到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英国国内原先的质疑声一扫而空。吊诡的事情是,鸦片战争开启之时,东印度公司正好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地区试种茶树成功。而受利益驱动,世界上最善于种地的中国人,也很快在云南、四川等地大规模种植罂粟。战争过了仅仅四十年,中国市场就完成了鸦片自给,不再需要来自印度的鸦片。与此同时,英国同样让自己控制下的南亚,成为了自己的茶叶供应基地。
鸦片、茶叶这两个搅动中英贸易,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商品,就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在中国和英国两个体系内,成为了各自内循环经济的一环。只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世人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