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于民生文旅
作者王民盛
导读: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平凡的一年,还是历史的转折?
黄仁宇在这一年见微知著,到底发现了什么玄机?
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
为什么说,从万历十五年到年,走向了历史的轮回?
当代中国会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吗?
大国兴衰的背后,竟然始终隐含着金融战争的烽火?
正文:
1
《人民的名义》热播,让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又大火了一把。这本书其实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早已传颂多年,甚至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
黄仁宇在序言中开宗明义,称这本书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造成这些人物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总而言之,明朝的衰亡是由于“体制问题酿恶果”,明朝的帝王将相们再怎么贤明睿智,也都是无济于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大厦一步步走向倾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指出了导致明朝衰败的两大根源:
一是经济体制全面失效。
明朝以中小地主及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为立国基础,在这个经济体制下,整个明朝帝国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在勉强温饱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农业经济虽培育出一个庞大的农村集团,但这个集团内部缺乏组织性,因交通、通讯等的落后难以实现互通有无,加上政府缺乏数目字管理的技术手段,财政税收制度和民间经济发展脱节,国家难以实现有效的经济管理。
二是政治体制陷入僵局。
明朝以“四书”中的伦理道德为根本,以文官集团为支柱,道德代替法制和行政来治理国家。其弊端是:一是因循守旧,在整个社会上形成教条主义和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一切施政纲领以“成宪”为准绳,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现在不允许去做,如万历皇帝在立储问题“废长立幼”的想法和张居正改革。二是道德代替法制和行政,容易造成法制不全滋生腐败,行政低能政府机构运作不畅。铸就文官集团“阳为道德、阴为私利”的“双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