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权覆灭的背后,是一段与欧洲教廷斡旋

在明清大变局中,一些维系汉族王朝正统的明朝遗民,在中国南方拥立明朝宗室为帝,建立了弘光、隆武、永历等等南明政权。

然而,在满清铁骑的重压以及种种内部矛盾作用下,弘光、隆武相继灭亡,而残存的永历政权只能偏安西南,苟延残喘。

年,永历处于风雨飘摇中,于是就有大臣建议,能否派使者到欧洲借兵呢?

使用火器进行防御的明朝军队

原来,早在明清战争初期,明朝军队中就有葡萄牙雇佣兵,他们操练火器,给八旗兵造成了一定伤亡。

更为重要的是,永历朝廷里不少是天主教徒,像王皇太后、太监庞天寿等等,而南明的栋梁、爱国名臣瞿式耜等人也有基督信仰背景。

因此,南明决定让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与中国人陈安德为使节,携带皇太后《上教宗书》和《耶稣会总长书》及庞天寿《上教宗书》,出使欧洲。

陈安德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前往欧洲的外交官。

年元旦,陈安德一行从澳门起航,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水城威尼斯。

可威尼斯人素来重利轻义,他们根本就无视南明使臣的存在,陈安德与卜弥格在总督府吃了闭门羹。

随后,二人就前往罗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可当时教廷内部却因为中西礼仪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没有理会南明使臣。

教宗亚历山大七世像

直到年,欣赏中国文化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上位,才接见了卜弥格与陈安德,并交给他们两封《教宗复明太后书》和《教宗复庞太监书》分别致王太后和庞天寿的回信。

虽然新教宗对中国怀有真挚感情,也希望能够帮助南明摆脱困境。

可是心有余却力不足,因为在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等等事件后,天主教在欧洲的影响力日益式微,难以号召各国国王组成军队,去支援南明了。

不过教宗在一些天主教国家还存在号召力,因此卜弥格与陈安德认为,可以去葡萄牙试试,或许能够成功。

葡王约翰(若昂)四世

经过与葡王约翰四世交涉,他同意了为南明派遣援兵,让澳门的葡军加入抗清战争。

卜弥格与陈安德不敢怠慢,马上从里斯本起航,把葡王的命令告诉澳门总督。

可是在年,他们抵达暹罗(今泰国)时,却得到了令他们失望的消息。

原来,由于孙可望投降满清,导致南明丧失大量土地、军队,仅能靠民族英雄李定国苦苦支撑,政权已经风雨飘摇。

澳门总督看到战局逆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便无视了葡王的命令,擅自与满清建立了友好关系。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不用提派兵支援南明了,就连卜弥格与陈安德二人从澳门进入中国大陆都成了极大的困难,于是他们只好前往安南(今越南)等待时机。

不久后,他们又收到了从罗马发来的书信,表明了欧洲方面爱莫能助的态度,让两位南明使臣万念俱灰,只能在失望与悲痛中迎接自己未知的命运。

年8月,国际友人卜弥格在中越边界安息,当时在他身边的只有陈安德一人。

安葬了卜弥格后,陈安德前往缅甸,向永历皇帝复命。

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

年6月1日,随着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南明王朝也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陈安德的下落却无人知晓,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欧洲的外交官就此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本文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福音时报作者鼓浪隐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sd/7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