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的今日是中国农业的明天

文/直言简评

就所谓“ ”,美国白宫关于暂停计算机技术出口中国的一纸行政令,使得中兴、华为和联想等中国计算机互联网“龙头”企业面临业务大部瘫痪甚至可能破产的命运,所谓中国已经“ 世界”或“引领世界”的炫耀宣传顿时显得暗淡无光。

那是中国农业的前兆:美国方面动动小拇指,中国该领域整体就可能面临瘫痪。这里就说一个故事:中化集团兼并了先正达,以为从此拥有“国产”基改技术和可以“ 世界”了;可中兴联想他们不早就那么做了吗?联想公司甚至兼并了美国IBM公司的整个手提计算机业务。结果呢?美国只动了个小指头,他们整个就得屁后颠颠了。中国基改农业做法不过是模仿IT业而已,当然,难免是美国动个指头、中国整个农业就得随之屁颠颠。

有官媒评论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自力更生发展自己拥有产权的技术;有不少议论说,美国严控IT技术出口中国,却对中国放开基改作物技术,等等。其实,那是表象。美国IBM、SUN和微软等IT超级企业早就在中国开辟了各种研究生产机构,不少所谓核心技术产品就来自那些机构,即中国并非不知所谓核心技术的秘密、也不缺相关生产能力。再说,美国白宫那个一纸行政令只是两国贸易方面,并非涉及多边贸易、且在科技交流等各个方面并没关上大门,可中国该领域还是面临可能瘫痪的威胁了。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在于商业模式和国家发展驱动力选择。

不错,谁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谁就有可能在市场获得主动权。然而,那仅仅是该特定技术产品的个别或部分市场,而不是整个产业或整个市场、更不是经济发展或国家发展的整体。就国家或全球市场和经济发展整体来说,真正掌握主动权的是商业模式的先手掌控者。在IT领域,美国是商业模式的发明者和掌控者,因而,即便美国把相关技术拱手相送,但只要商业模式不变,那么,美国动个指头,那些陷入该商业模式的企业、或选择该商业模式为本国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国家,就不得不跟在美国后面屁颠颠了。

用中国围棋来比喻说:技术产权好比一个个棋子,商业模式好比是取势;战略框架是:,。棋子当然重要,但高手并不以追逐吃掉对方一个个棋子为目标,而是几乎不接触对方棋子地以求胜。同理,在当今国际市场,专利产权当然重要,但真正高手并不以追逐吞噬对方产权为目标,而是以先手掌控商业模式为发展驱动力而取胜。

为避免被动和争取主动,许多欧洲国家(包括俄国和北约国家)大力扶持本国IT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同时保持高度警惕和避免陷入美国发明掌控的IT商业模式,也从不把该模式作为本国的国家发展驱动力、而是把相关技术开发使用纳入符合本国特长的商业模式和强化本国优势长处的发展驱动力。

在农业领域同样:美国是基改农业商业模式的发明和掌控者。为避免被动和为人口国土安全,那些欧洲国家大力支持本国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尤其是在生物国防和防疫体系建设方面),但一开始就拒绝基改农业模式;现在,欧洲国家(除西班牙葡萄牙少量种植转基因玉米之外)实现了严限严禁基改农业和本国全境农田非基改(GMO-Free),并在饲料和贸易方面开始淘汰基改作物。那些国家把作为本国农业食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且因国情不同而各有特色。

中国呢,错以为通过兼并等购买方式就可以获得所谓技术而,且几乎就是照搬美国的IT商业模式和基改农业方式,甚至把那些模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和驱动力,乃至社会流行的生活价值观等等把那些模式作为奋斗目标或 境界。如此,美国动个指头,中国相关产业就得跟着屁颠颠;若美国动十个指头,那中国经济整体还不是要天翻地覆了?----无疑,需要对有个更确切的理解:那说的是自己动手和白手起家,更还有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发展驱动力选择以及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国家管理体制。

中兴被美国芯片一剑封喉,我们还要被进口粮食卡住脖子吗?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本周一,“中国制造”的重点企业“中兴”(ZTE)集团突然遭到美国政府的封杀,被要求7年内不得从美国购买 的技术和产品。路透社分析称,美国的新一轮禁令可能给中兴通讯带来破坏性打击,因为美国供货商向中兴提供了大约25-30%的零部件。国内通信产业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立即引起了国人的担忧。其实,不只是通信产业,中国的食物体系早已出现依赖国外农产品的危机,进口转基因大豆挤压我国本土大豆的案例便是 的证明。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以来,国外农产品长驱直入,进口大豆一度占中国市场份额的80%。

正如本文所示,进口大豆的冲击不只使国产大豆的播种面积不断被压缩,中国豆农的生产和生存条件也不断恶化。而生产者丧失生产自主权的同时,作为食物体系另一端的消费者同样缺乏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宏观来看,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以豆粕为饲料而得以建立的肉蛋奶饮食结构更带来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兴购买不到美国的零部件可能造成一个公司的生存危机,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会对中国的食物主权、国家主权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又会对环境和生态带来怎样破坏性的影响?

豆农的困境

黑龙江省讷河县何家萧,40多岁,是在家种地的普通农民。在全国人均不足1亩3分地的情况下,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是令人羡慕的,何家萧所在的和平屯,每人有8.5亩土地。按年之前出生人口分地,何家4口人共分到了他和媳妇两口的17亩地。此外,他还流转了亲戚朋友的土地39亩,共种植56亩地,其中31亩玉米,25亩大豆。除掉承包土地的每亩元以及生产成本,每年地上的纯收入在元左右。除此之外,他还养了20来只家禽,鸡鸭鹅都有,供自家食用。以这样的收入供养上初中和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同一个屯的村民冯永和从事大豆收购7、8年了,面对着家里积压的吨大豆,他一片愁云惨雾。“现在的价格与去年秋天相比,一吨降了块钱,现在是2.2元/斤,去年秋收时是2.35元/斤,就是受进口大豆的冲击。”这种积压还不止是冯永和这样的收购商面临的问题,屯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积压着一些没卖出去的大豆。看似偏远平静的村庄,事实上早已被嵌入到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所谓“天道酬勤”已经是昨日的梦想,今天千千万万个何家萧和冯永和无法再通过勤劳把握自己的生计,左右他们生计的是通过世贸组织不断延伸的资本力量。占中国大豆市场份额80%的国外进口大豆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的播种面积不断被压缩。地处松嫩平原北端的讷河,历来是大豆的主产区,全县的万亩耕地上曾有多万亩种植大豆。到前两年,全县大豆面积已减至多万亩,年大豆播种面积进一步下滑到万亩,年已不到万亩。而整个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年有万亩,年已不到万亩[1]。

中国大豆危机已见诸各媒体报道,但对大豆危机的讨论大多还在于“术”而不在“道”。我们以为,中国大豆所呈现的问题是资本主导下农民的生计问题,是消费者权益的缺失问题,是国家主权的缺失问题。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遭遇,而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及其农民的普遍困境。走出困境之“道”在于实践人民食物主权。

“食物主权”视野下的大豆危机

8年,“食物主权”(foodsovereignty)出现在《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全球报告)》(下称《评估》)中,该评估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启动、世界各地数百名专家参与撰写。报告介绍并弘扬了拉美的农民组织“农民之路”在九十年代提出的“人民食物主权”理念,指出食物主权是“人民和主权国家以民主方式自行决定农业及粮食政策的权利。”《评估》提出在世界各地农民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倡导下,近年来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已经发生了理念上的革命。同年,包括中国在内的5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可并签署了该报告。食物主权在《评估》中出现标志着食物主权的新理念已经开始普及。

“农民之路”为什么要提出“人民食物主权”理念?“食物主权”如何区别于“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主要指市场的供需关系,指人们能够获取安全、有营养的食物;而食物主权强调的不是市场,不是援助国,而是人民和主权国家自主地、民主地决定他们的农业和食品政策的权利,具体包括:国家的自决权、生产者的主权、消费者的人权、生态多样性的权利和反抗的权利。

在“人民食物主权”的视野下,大豆的危机首先是国家粮食主权的危机。有人认为,中国大豆进口的持续增加是因为国产大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的缺口。然而,所谓的”市场需求”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恶果,是需要反思的,这一点下文再作详细阐述。就大豆贸易而言,中国在大豆进口方面毫无定价权。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5年时已降至15.3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2%的农产品关税,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 的国家之一;而大豆关税则在年就降至3%,8年更下调至1%。我国大豆市场的全面开放,导致了进口量剧增。大豆成为美国对中国出口中价值 的一宗产品,超过波音飞机。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大豆产业监测预警报告》显示,3年至年间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的价格走势(以哈尔滨为例)几乎与进口大豆的价格(以山东青岛到岸价为例)走势一致,大豆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已经完全受制于垄断资本的掌控。

正因为大豆产业链是被国际资本垄断的,中国的大豆进口因此变成了对国际垄断资本不断增长的依赖和依附。进口大豆已不是对国产大豆的补充,而是对它的强势驱逐!从6年到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从万吨增长到万吨,已占到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这样的巨幅进口增长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相应的定价权,进口每吨大豆所付的价格反而从6年的.2美元一路飙升到.3美元,国家因此多付了大量外汇。进口大豆的涨价,不仅导致了食用油价格的上涨,而且也导致以豆粕为饲料的肉禽蛋奶产品的价格上涨,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后果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生产者主体性的丧失

在生产者层面,有人说:大豆种植的萎缩是农民“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对于像何家萧这样的底层农民,事情是否像“用脚投票”这样轻松简单呢?大豆种植的萎缩和基层大豆的积压,与其说是农民的自愿选择,不如说是国内-国际市场的一体化把几乎赤手空拳的中国农民推向了资本的角逐场,让他们与受政府大力补贴的美洲大农场主同场角逐,这到底是“用脚投票”,还是被动挨打?

中国对WTO承诺把农产品的补贴限制在年产值的8.5%以内[3],大豆种植没有受到特别补贴,在讷河,农民每亩大豆的农业综合补贴仅70元左右。而美国政府则将大豆列为重点补贴的四大谷物之一。年,美国对大豆种植的补贴已经达产值的25%[4]。2年政府补贴占加拿大平均每个农场年产值的11%,占美国平均每个农场年产值的34%,占欧盟平均每个农场年产值的40%以上[5]。年美国各项大豆补贴总额高达14.69亿美元,-年间美国大豆补贴总计亿美元[6]。而何家萧们的国际竞争对手还不是一般受补贴的美国农场主,而是其中占少数的大农场主。在-年之间,美国农业补贴共达亿美元,而上层10%的农场主获得了这些年里全部补贴的75%,平均每个农场每年补贴达32,美元,而下面80%的农场平均每年补贴仅为美元[7]。在被迫与大资本农场竞争的过程中,中国豆农的生产和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丧失了作为生产者的主体性,其生产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即大豆市场,已经完全被国际资本所垄断。

生产者主权的丧失不仅来自于外部条件的恶化,也来自于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豆农长期以来腹背受敌,一方面受到进口大豆的价格压制,另一方面又遭遇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这种状况挤压了他们的收益,而分散的个体豆农对此却毫无招架之力。根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研究,年我国每亩大豆的农资和机械费用为.08元,仅一年之间就增长了13.99%,较4年则增长了41.40%[8]。据讷河农技推广部门的专业人员介绍,全县农药现在90%以上都是国外产品;大豆种子目前还基本上是国产的,而玉米、水稻、甜菜种子大都来自于国外。我国现在农业科技已经退化落后,我们技术员是含泪在推广国外品种。生产者主权强调农民及其他食品生产者应该拥有公平地管理和掌控生产资料的权利,而资本在生产、流通领域的霸权应该受到严格限制。

生态环境的代价

为了维持现有的生产体制,我们的生态已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年全国化肥投入量为万吨,到1年使用量达到万吨,年更增长到万吨[9],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居世界 ,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已是全球平均用量的2.5-3倍。年《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已成为中国的 大污染源。这种污染不仅威胁着我国生态,同时也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重危机。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是掠夺式生产,相应的,人们所获取的食物也越来越难以安全。

世界仅有三块黑土带,黑龙江拥有其中的一块,但掠夺性的生产导致黑土层流失严重,产量一半要靠化肥。据讷河农技推广中心一位专业人员介绍,“分地以前,讷河基本上不用农药化肥,产量也高;现在农药对土壤有机质有严重 。讷河现在种玉米,如果不上化肥,一亩地只能打斤;如果上化肥,一亩地能打1斤。现在灾情逐年扩大,是因为土壤不保水,有机质也流失了。90年代大豆亩产在斤以上的土地,在讷河找到万亩都没问题,现在2万亩都找不到。”在这样的生态危机下,投资生态农场和消费有机食品开始时髦,但一方面它只是小众的“ ”,另一方面,整体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大多数人的食物主权也无法通过生态农场来解决,资本化的生态农场实行单一种植,既无益于生物多样性,又通过资本排挤劳动,使真正的劳动者丧失主权。

消费者主权的丧失

在全社会不断刺激消费的情况下,有人会问,“消费者主权”还是个问题吗?美国夏威夷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顾秀林指出,在消费主义最为盛行的美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住在城市,不到2%的人当农场主、雇人开机器种地,99%的人通过超市买卖食品,一切都很城市化、标准化,很令人”羡慕”,但这样下去食物生产和消费都很危险[10]。这种农业模式不仅会持续地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且消费者在其中也没有主权可言,许多美国民众还在为基本的食品知情权而斗争。当21世纪的生物技术大公司试图垄断种子,并且有能力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实施垄断时,他们不仅剥夺了生产者主权,也毁灭了生物多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是 不安全的,没有一个足够数量的、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农民群体,生物的多样性是无从保持的,消费者的选择权最终也没有保障。当科学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长期安全性仍存有严重质疑和争论的时候,转基因豆油已几乎无处不在,在北京到香港的航班上,港龙航空公司提供的午餐沙拉酱就含有转基因大豆油,乘客如果要求更换,则被告知别无选择。

有人认为大豆进口是国内需求增长的必然要求,然而,这种需求应当被不断满足吗?满足了需求就能解决消费者主权的问题吗?事实是,在市场化、全球化的体制下,消费者主权的问题往往被消费主义所置换和掩盖。第三世界网络(ThirdWorldNetwork)顾问文佳筠博士指出,所谓农产品需求的“刚需”是盲目学习肉蛋奶油的美国式饮食习惯而产生的,已经走向了健康、合理的营养结构的反面。她的分析指出,实际上,中国人均每日肉类蛋白质供应量在年已经赶上了日本,到9年已高于日本20%左右。年食用油平均每人每天56克,超过营养学推荐的一倍。6年中国0-6岁儿童肥胖、超重比率已超过欧洲,仅次于美国[11]。中国的疾病危害主要来自于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消费主义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样惊人,据估计,中国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超过0亿元,相当于约2亿人的口粮[12]。而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达万吨,相当于1.9亿人的口粮[13]。因此消费主义不仅无益于人类健康,而且给农业增产和农产品进口造成极大的和不必要的压力。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主权运动

生产者主权和消费者主权都是集体主权,只有通过组织化才能够保证。在这些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很多案例可以给我们启示。自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以来,世界农业被前所未有地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化的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整合了原有的农耕体系,而且通过基因工程创造特别适合资本经营的新的动植物品种,从而引发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两方面的抵抗。

消费者运动中,台湾的主妇联盟和在全球遍地开花的“慢食运动”尤为引人注目。主妇联盟是台湾 的一个生活、消费合作社,它诞生于环境危机和消费社会问题开始凸显的80年代,通过以女性和家庭为轴心来实践环境正义,







































北京公立医院里哪所治疗白癜风好
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sd/2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