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探寻澳门真正的烟火气
澳门的另一个面孔
七月份的澳门,到了午夜气温比较舒适,大三巴散尽了游人,就成了三两成群的本地人乘凉的地盘。看到这样的强烈反差,我不禁感叹:“原来白天前胸贴后背看不清楚的路面和街道原来长这样”。
在脑海里,仿佛突然就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城区的变迁。
很喜欢在夜里漫步澳门,因为当人潮散尽,澳门朴素的一面,会尽情展现。澳门时髦潮流的样子,有点像当红的摩登女郎,我更愿意把她留给游客。
澳门又是个融汇了中西DNA的混血儿,举手投足间,另有一番不同寻常的风韵。
我心目中的澳门
旅行并不是要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排满当地的著名景点,再走马观花似的完成。
这样的旅行只爬过了这座城市的表层,却见不到它市井的那一面,他的烟火气息,才是最迷人的地方。
澳门是一个融合又分离的城市,中国文化与葡萄牙文化相互渗透,总会在一个地方里看到另一片天地的存在。千千万万的游客,为大三巴而来,为博物馆而来,或者单纯为了它的博彩业而来……
而我却偏爱拐进大三巴旁的小巷,吃路边简陋的小铺子,不赶时间,不挤人潮,只为了看到澳门人眼里的澳门,尝到澳门人印象中的味道。
议事亭前地,因位处明朝起中国官员及葡萄牙人议事机构──澳门议事会(即今民政总署大楼)前而得名。
在欧洲,市政厅或者议会前都会有一个小广场,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风格。大多是罗马式、巴洛克风格,形成整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带。
澳门从前是葡萄牙人的落脚地,建筑风格自然留下了很多欧洲的印记。门廊、圆拱和镂空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在议事厅前地的建筑上最多见
一条小巷,分割了喧嚣与宁静,仅仅一个拐角,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我明明去的是灯火辉煌的澳门,却仿佛见到了静默沉思的它。
这是另一面的澳门。像是穿着旗袍的大家闺秀,温婉安静,又不失烟火气息。
一碗豆浆引出的故事
天气很热,长长的巷子里只有一家简陋的小铺子在出售冰镇的豆奶和豆浆,便停住脚步点了一份。
豆浆铺非常小,小到没有空间放下一套桌椅。店主是一位老太太,大概有些年纪了,六七十岁的样子。我们接过从冰箱里取出的豆浆,靠近便闻到一阵豆香扑鼻,饮下伴随丝丝清凉,非常解暑。
喝完豆浆,我满足地舒了一口气,店主看到我的样子,开心起来:“这都是我手工做的。”
话盒子一打开,一发不可收拾。可能在这条巷子里,不了解这家店的人除我这样的游客之外没有其他人。
她说,她的孙子就在附近上学,孙子和同学们放学就会过去,一大群小朋友挤在铺子门口喝豆浆,那是她一天最幸福的时光。
一来二去,话题从豆浆开始变成了生活琐碎的小事。小小的铺子,熟悉的口味,就像小时候校门口的小店。这压根就不像是在做生意,反倒有一种在小镇里串门走亲戚的随意。
顺义鲜奶,也是我逛澳门常常光顾的店子。
很多北方的朋友吃这个,也许图的是新鲜感,但对于许多广东人,这个是不折不扣的童年的味道。
整番碗?(广东话:来一碗?)
官也街和那些扫过的手信
逛澳门怎么少得了官也街。
官也街是一条位于氹仔的只有米的食街。食店紧凑、水准稳定,很适合懒得为了食物天南地北到处跑的游客。
街头
以主街为中线,粉红和粉绿的小巷弄隐蔽地不对称穿插其中,游人甚少。也是拍照和游走的好地方。
古汉语里的“手信”两字,在北方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在广东话里保留了下来。所谓“手信”,就是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随手捎给亲友的小礼物。“手信”两字,近年又回流大江南北,当然,随着这两个字回流的,还有许许多多充当“手信”的当地特产、纪念品。
澳门的官也街,可以说汇集了几乎所有澳门的特色特产和纪念品。
虽然有做广告的嫌疑,但在澳门买手信,真的很难绕得开“英记”,因为他家的杏仁饼,还有蛋卷,几乎已经成了澳门的一个标志,从头到尾都是澳门的烙印。至于味道,尝一口就知道了,哈哈哈。
英记当然不仅仅只有杏仁饼.....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官也街那个小角落里的“记得食品虾酱”。粤港澳有吃虾酱的传统,很多菜肴都离不开虾酱吊味,更有上瘾者一小勺虾酱配一碗白粥,就能美美地饱腹一顿。“记得食品虾酱”,虾味浓而不咸,口感超赞,也许是这个原因,一买就是十几二十年。
海蓝:
旅行家,摄影师,旅行作家。
崇尚自由且有深度的旅行体验。游历世界近六十个国家与地区,继续行走中,深陷环球旅行这一目标不能自拔。
长按识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