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数字货币简史

数字货币在深圳、苏州、重庆和雄安四个地区展开了试点,到今天为止,数字货币的锚定物是什么,如何使用等细节仍无官方解释。唯一官方发言是数字货币不可以兑换黄金和外汇。这条发言让不少人错愕,因为这意味着数字货币并无锚定物。

所谓锚定物,是指单位货币对应的资产,没有锚定物就意味着货币并无对应资产。没有对应资产的货币应该是全球首创,未来将给人们带来什么,对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未可知之,我们只能通过货币发展史窥觑一二。

1

4万年前,一群黑乎乎的人类始祖走出非洲大陆,迁徙到了肥沃的两河平原。很可能在这个时候人类发明了标枪与弓箭,这些远程武器彻底改变了人类在大自然中被猛兽追杀的猥琐状态,转身扑杀一切猛兽。

武器带来丰饶的食物,充足的食物让人乐不思蜀的嘿咻,人类族群不断膨胀,食物和繁衍的矛盾浮现。人类吃光一片土地的大型动物后,留下一些后代就奔向一块土地,直至踏遍全球,吃遍世界。

或许在那个人人吃肉的时代出现了最早的交易,用野猪大腿换一个燧石矛头,或用一把手斧换一只羚羊,但总体来说,可交换物和交换需求一样稀少。另外,人与人的相逢也非常困难,除了部落成员外,很多人终生没见过一个外人,人们没有交易的概念,更不会有金钱的烦恼。

一直到人类遍布全世界,几个大陆的沿河地带逐渐出现了刀耕火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时代才落下帷幕。

采集狩猎要2.4平方公里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最原始的农业,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足以养活一家人。农业意味着人群更加密集,人们不再四处迁徙,定居在河谷地带。定居产生了住房的需求,有了房子总要装修一下,锅碗瓢勺也得配置,于是,交易的需求越来越多。

先开始交易限于部落互助,今天拿你条羊腿,秋收还你两盆谷子,大家还是不需要货币。但定居的副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种地带来的稻谷不但够吃还富裕很多,但大米饭不配肉丝会缺钙,所以得找打猎的部落换肉。打猎的部落天天吃烤肉,但没有椒盐孜然,吃的嘴里淡出鸟来,还要找渔猎部落换盐。就这样,部落外的交易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专职交易的部落带着妹妹,赶着马车四处游荡,把一片大陆的部落联结起来。

既然交易有规模,以物易物就有点费劲,带着妹妹赶着马车来了,要一百条羊腿才能换,可咱家一天才剩一条羊腿,不能让人等一百天不是?

众所周知,东南沿海的人比较聪明,今天的浙江人、胡建人做生意风生水起,古代也大体如此。海那边的人带着咸鱼、盐巴和贝壳到处做生意,跟山西人说贝壳特稀罕,一个就值好多东西。今年你给我一辆马车一个妹妹,我把贝壳留给你,来年你还能用贝壳把妹妹领回去,实在不想要妹妹,给盐巴也行。

也不知用了几千几百年,多数部落认可了贝壳货币,沿海的渔民提供贝壳,内陆人把稻谷换成贝壳,再到草原换成牛马。

贝壳货币自然是沿海人占了便宜,但内陆人也不吃亏。以前以物易物,交易争端太多,谈不拢就直接抢,换些吃的用的得冒生命危险。贝壳使人们有了共同信仰,你信龙,我信狼,谈不拢得打一场,现在谈不拢就用贝壳砸,你不信就砸到你信。

这并不是胡扯,货币出现之前,人们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农业部落的谷物好计价,游牧部落的一头活牛就难计价。交换的时候,要么得化整为零换好几次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就生生谈不成,最后只能靠抢。只要一动武,部落彼此的信任消失,交易也随之停止,然而没有交易就无法获得稀缺物资,缺肉的只能馋着,缺盐的只能淡着,显然对健康愉快的生活不利。

货币是人类不同族群第一次达成的共识,既然有了共识,有几个妹妹都可以坐下来谈谈。贝币将越来越多部落联结起来,甚至建成了城市,修起了一条条大道。

贝壳没有任何实用性,但在金属出现之前,是唯一一种无法仿造,并有一定稀缺性的物品。防伪和稀缺,是原始货币的天然需求,数千年中,贝币一直是多数大陆的交易媒介。

贝币是海洋部落的特产,渔民捞出来贝类吃完了肉还能拿壳去忽悠山炮,多少让内陆人感觉有些不平衡。当青铜铸造技术愈发成熟时,铜币出现,逐渐开始替代贝币。

商周青铜器的铭文有交易契约记录,小额交易使用何种货币现在还不明确,但大宗的土地交易,青铜币、贝币、布匹代币均有出现。这些记载证明了至少在中国,贝币有数千年的历史,远比我们使用的纸币更加源远流长。金属货币全面替代贝币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一直到东汉,铜币才全面替代贝币,少数民族地区在明代仍有贝币流通。

漫长的岁月中,青铜的冶炼技术进展不快,多数青铜被贵族铸成各种摆设放在家里显示尊贵,皇上也没余铜让老百姓拿出去瞎花。不过纺织技术到是进步很快,所以布匹、绢帛也成了补充性的货币。

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一系列逻辑结论:农业出现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渐渐形成粗糙的经济分工;分工使交换产品和工具成为必然;交易需要合适的物品作为媒介;于是催生了货币。

2

随着幅员辽阔的帝国出现,铜矿和技术都不再是问题,金属货币站上了历史舞台。秦始皇废除了贝币,汉武帝统一了五铢钱,此后铜币成为中国的基础货币。

在一些特定时期,也出现过铁钱,比较铜币,铁钱太沉,而且也不耐腐蚀,用不了十几年,就锈成渣渣,于是很快被淘汰。银子到是早就成了货币,不过用途很窄,多是皇帝用来赏赐臣子,被称为白金。

一直到宋朝之前,有钱人负担都挺重,想买头牛,得带俩奴仆背着钱去。古诗有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贯铜钱是一千文,大约九斤,十万贯就是九十万斤,约45吨。诗歌总是很夸张,这仙鹤的负重超过了波音。

与前朝不同,宋朝经济总量激增,民间大额交易很频繁,用铜钱交易实在是麻烦。宋代银子产量很低,不足支撑全国使用银子。于是主要城市出现了钱庄,在汴梁存上十万贯,钱庄开出票据,拿着票据可在其他城市兑现,真正实现了腰缠十万贯,骑驴去扬州。

这种票据被称为“交子”,和现在把钱存银行不同,在钱庄用交子存取,要交不菲的手续费,但比较自己运45吨铜钱去扬州,还是划算很多。

会子的手续费是块大肥肉,养肥了不少守法奸商。朝廷眼热,以民间印刷容易伪造为名,将印刷交子的权力收归国有。

先开始大家还好好的,但没多久,边患迭起,北宋朝廷大起军队。打仗就是烧钱,以前只能用铜钱的时候,府库的钱烧光了,仗也就不打了。但现在有交子了,钱烧光了,朝廷寻思撑一下能赢呢,再印点交子,反正当时也没统计局。寻思了三番五次后,这交子就印大发了,市面上流通的交子超过铜钱几十倍,于是开始疯狂贬值。

交子废了,再发钱引,虽然名字变了,但套路没变。稍微寻思一下,就得多印一批,没多久,号称与铜钱等值的钱引再次大幅贬值。然后呢,老百姓就寻思换个靠谱的朝廷,满世界的起义。

不过南北宋发纸钞也确实是无奈之举,当时工商经济实在太兴旺,中国的铜产量压根满足不了经济需求,铜钱缺的厉害。当时白银产量一年才20多万斤,不足以补充货币缺口。使用纸钞是大势所趋,但朝廷比较不靠谱,于是纸钞也就不靠谱。交子、钱引、会子虽然没有直接摧毁宋朝,但因为贬值引发的民变和兵变,也让朝廷十分闹心。

金属货币不够用不但闹了赵家人的心,成吉思汗家也为此糟了心。蒙古帝国幅员辽阔,只要是蒙古人统治的地方,人们随便做生意。从中东到东亚,跨越半个地球的人们被生意连在了一起。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任何金属货币都不可能够用,蒙古人索性废除铜钱,统一使用纸币。元朝的纸币叫宝钞,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把纸币叫钞票。

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劫掠了大量白银,这些银子被作为宝钞的抵押,人们随时可以宝钞兑换银子。法律明确的规定了发行准备金,发行限额,金银买卖,钞币渠道以及伪钞惩罚,以保证纸币的正常流通和稳定。在稳定的币值下,人们对宝钞的信用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地区,银子甚至退出市场,所有交易均使用宝钞。

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如果蒙古帝国止步长江,或许好日子还能长久些。贪心不足蛇吞象,蒙元悍然向南宋和日本开战,过了长江全是水路,蒙古铁骑优势荡然无存。入侵日本也没用周易算上一卦,出海就赶上台风,几乎全军尽墨。

总之,与以往快速攻击、摧毁性侵略不同。与南宋、日本的战争将蒙元拖入泥淖,战争不再有利可图,军费开支指数级暴涨。数年间,宝钞发行暴增数倍,到南宋灭亡,通胀已经摧毁了宝钞信用,以前几百贯能换个好多妹妹,战争结束连一斗小米都买不到。

和今天的土耳其、伊朗一样,宝钞不行了换新钞,后面的零抹掉就行。等物价上涨新宝钞的零上来,就再抹一次。每抹一次,富裕家庭的财富就缩水99.9%。那个年头,只有傻子才攒钱,攒钱就等于把自己所有财富交给蒙古人。

民间铜钱、银钱开始复活,但蒙古人绝不纵容,发现使用铜银直接砍头。于是经济彻底陷入停滞,所有人都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每个家庭都在内循环。

经济死了,朱元璋就生了。等朱元璋家里人死光,他跑去当和尚混口粥喝。可到后来,和尚家都没有粥了,于是只能竖起义旗,赶跑这些收99%印钞税的蒙古人。

蒙古人跑了,银子留了下来,讨过饭的朱元璋可舍不得把银子给别人。他原样照抄宋元的纸钞,发行了大明宝钞,这名字到是蛮霸气,可购买力真心不行。发行了没多久,就变成了委内瑞拉币,擦屁都嫌漏粑粑。

宋元时期兴旺的工商业几近消失。好在战乱之后地多人少,回家刨地也能生活下去,前几十年中,粮食生产和人口同步快速增长,但经济活动极为萧条,与宋元大相径庭。

几十年后,人口不断增长,耕地已经不太够用,人们寻思着和宋元一样去城里讨个活路。但进城后发现此路不通,朱元璋极为反感商人,他在世的时候,商人沦落到下九流的最底层,做小生意搞不好就抓走罚做劳役。虽然朱二代、朱三代之时,商人境遇稍好些,但那时大明宝钞已经沦为厕纸,人们交易若不是以物易物,就是私底下用铜银交易,经商苦不堪言。

不过钱永远是人们的共同信仰,在全民黑市的明中叶,朱家终于废止了禁银令,允许人们用铜钱、银锭做交易。大体和八十年代取消投机倒把罪一样,民间的生产力瞬间爆发。到万历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的贸易中心。

苦逼的西班牙、葡萄牙人把在南美洲炼出来的所有银子运到中国,换点瓷器、茶叶美滋滋的回欧洲。小日本也是玩命挖银矿,跑中国来换东西。数十年间,中国像黑洞一般吸引着全世界的银子。从那时起,中国货币从铜本位转向了银本位制。

在金属货币时代,中国铜币从没富裕过,永远处于通缩状态。全世界白银流入,彻底改变了这种窘境,使明中期经济大为繁荣,人们没羞没臊的过着《金瓶梅》里面的生活。

依照惯例,好日子总是不会长久。一眨眼就到了明朝末年,其时中国热已在退潮,出口商品大规模减少,白银流入也自然停滞。

以前经济好时,朝廷也有钱,雇了不少临时公务员,民谣有云“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现在税收下滑,可工资不能少,朱家大为挠头。宏图大志的崇祯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裁员,不小心裁掉了一个叫“李自成”的家伙。

东北鞭子军虎视眈眈,还得花大价钱养兵,再加上天灾频袭,崇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有大臣进谏皇上考虑一下“大明宝钞”,崇祯深以为然,谁知纸钞还未印出来,民间的银两全被藏到了地下,没有傻子想用银子换纸片。

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只剩煤山一棵歪脖子树。

终满清年,除了最后几年实在扛不住,始终没敢再印纸币。不过印不印纸币已经不再重要,在历史的车轮下,阻拦只会被碾个粉身碎骨。所不同的是,前朝是疯狂收税所亡,满清则因迂腐顽固而灭。

旧的时代的帷幕落下,新时代的歌剧登上舞台。尽管纸币不太可靠,但依然成为主角,金属货币逐渐消失。

金属货币被淘汰是一种必然,虽然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嚷嚷金本位制,但这压根是扯淡。在农业时代,人均产出基本恒定,国家经济是静态的,不考虑天灾,每年经济只有微小的变化。在农业国家,货币数量只要和经济总量相匹配就可以。而且小农家庭有自给自足的习惯,人们对商品需求不大,社会只需要不多货币就可以维系正常运转,这使得金属货币在大多数时间内可以满足经济需求。

工业经济则完全不同,工业生产的商品总是越来越多,经济会不断增量的。但金属货币则不会,因为稀缺性只能缓慢变化。这就导致了货币和经济体量总是不匹配,如果出口多,本国就通胀;要是进口增多,本国就通缩。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货币总是处于紧缩状态,为了金银,国家之间动不动就干上一仗。

十七世纪欧洲开始发行纸币,那时的纸币都有金子做抵押,也就是说货币随时可以在相应国家兑付成金子。由于国家竞争激烈,欧洲列强发行纸币都不敢造次,偶有超发,也不敢发的太多,本币失去信用会惨遭挤兑,会使国家崩溃。

金本位纸币有限缓解了货币和经济增长的矛盾,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十九世纪的国家竞争实际是货币竞争,市场最大、黄金储备最充足的英镑成了货币霸主,但其他强国的货币信用度并不差。

黄金、白银毕竟是有限的,不管是用战争还是贸易,你多了我就会少,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零和博弈。每个帝国都想拥有更多金子,为了争夺市场,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付出惨重代价后,各国将目光投向更加中立,拥有最多黄金储备的美国,要求美元承担起国际贸易的重担,自此后,美元就成了国际货币中的霸主。

老大不好做,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要不断给世界提供美元,而且还要有足额的黄金储备。问题在于黄金这玩意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增加太多,二战后三十年世界经济翻着跟头往上窜,美元的需求爆炸式的增长,美国的黄金储备远远不够。

被战火烧过的国家都在努力重建经济,全球市场的大买家只有美国,于是美国几乎年年逆差,储备的黄金不断外流,前后发生了两次美元危机。

在经济增长和逆差的压力下,美国佬慌得一笔。七十年代初,力不从心的美国宣布美元不再同黄金挂钩,拒绝各国央行用美元向美国购买黄金,于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意味着金本位货币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今天各国央行都有黄金储备,但对比各国发行的货币,简直微不足道。道理很简单,世界财富不断增长,若用变化很小的黄金作为标价物,物价会不断下跌,而金价不断上涨。有了金价上涨的预期,人们更减少消费积攒金本位货币,一旦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会被通货紧缩扼杀。

贵金属货币退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无可避免。面对不断增长的物质,货币若想满足社会需求,只能改换抵押物,以应对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

新货币体系被称为信用货币体系,本质上,信用货币是金本位货币的2.0版。金本位货币也是信用货币,它的信用是各国央行的黄金。而新的信用货币不再用黄金作为抵押,而是用特定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货币。

例如美国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美元,国债的抵押物是美国政府的资产,但美国是私有制国家,政府没啥财产,能抵押的只有税收,所以美元的抵押品是美国未来的税收。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世界流通的美元都是美国政府欠下的债,不过美国不需要偿还本金,只要支付国债利息即可。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债的利息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为美国财政赤字做出卓越的贡献。

美元的发行制度实际是用美国国力作为担保,如果美国GDP增长不足,预期税收减少,美元的信用度就会下降,而信用度下滑会致使其他国家抛售美元,进一步造成美元贬值。但美元贬值会使美国竞争力上升,当贬值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又会好转,信用度又会上升。近几十年来,美元就是这么上上下下的折腾,被人称为割全世界的韭菜。不过各国央行并非A股散户,割起来挺硬,是不是割韭菜值得商榷。

有些国家懒省事,把自己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制定固定汇率,形成了联系汇率制。这种货币制度必须允许美元在国境内可以自由流动,本国货币发行少了,汇率会上升,央行发行本国货币购买美元,将汇率压回既定价格。反之,如果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本国央行则抛售美元,收回本国货币,使汇率反弹回既定价格。这种汇率制度是用美元储备作为抵押发行本国货币,原则上,本国货币等同于美元。

人民币的发行最初是计划制,是由计划部门决定发行多少货币。鉴于金圆券的失败,建国经济稳定之后,近三十年内几乎未增发货币。这就导致社会上货币供应不足,不过当时是计划经济,货币已经失去定价功能,用途不是太大,只是货币供给不足使农民收入异常的低。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仍然是计划发行货币,但主管部门很难确定发行多少合适。于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现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通胀。

九十年代末期,人民币发行改成“钉住美元制”,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和美元挂钩的制度,原则上需要保持与美元汇率基本固定,央行需要不断购入或者卖出美元保持汇率稳定。但美元并不能在中国流通,这种制度和人民币总量关联性不强。

年汇改变成了一揽子浮动汇率制度,将发达工业国家的货币尽数纳入储备,并且允许汇率波动。在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背景下,大量外汇流入中国,使中国货币中外汇占款占比超过90%。

所谓外汇占款是指国内每流入一块钱外汇,就由央行支付对应的本币,外汇则作为资产直接由央行管理。外汇占款增加的人民币抵押品就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对于信用度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本币信用度,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但这种模式受外汇流动影响较大,热钱流入本国,会使本币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国内经济过热,通胀严重。反之,如果外汇大规模流出,会导致本币紧缩,影响经济运转。

等等,中国外汇储备最高峰是4万亿美元,按7块的汇率算,一共是28万亿人民币。而人民币流通量在年就超过了百亿,多出来的人民币那儿来的?

虽然与联系汇率制一样,外汇占款也用外汇作抵押,但外汇在国内不能自由流通,只能交由央行兑换成本币才能使用。由外汇流入产生的本币被称为基础货币,央行可以直接发行。

基础货币与流通货币的差额,称为信用货币。基础货币产生后,一般情况持有者不会取成现金,仍作为存款保存在银行户头。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资产,银行有了资产就可以发放贷款,贷款一般需要有足够抵押,等于贷款人用自己的资产做抵押,从银行获取了其他人的存款。

但是,贷款人仍然会将贷款存放在银行,于是银行又增加了资产,又可以发放贷款。就这样循环往复,只要大家都不取现金,银行就可以不断循环放贷。

当然,银行资产不会无限扩大,国家有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制度约束存款不能百分百转成贷款,因此信用货币在每次存贷循环中都会减少一个百分比,存贷几个循环后,就会归零。

听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银行有万基础货币,某甲将自己资产抵押贷款万,但贷款仍由银行保管,这样银行就有了万资产+万货币,某乙来抵押贷款,假设准备金率为10%,某乙就可以贷到90万,同样不取现金,这样银行就有了万资产+90万资产+90万货币+10万准备金(不可动用)。

基础货币大致会衍生出6-7倍的信用货币,这样28万亿的基础货币最终可制造出万亿—万亿的现金。基础货币全部转换成存款准备金,应对人们提取现,而贷款者所有资产都转化成了货币。

外汇占款产生的货币会导致通胀或通缩(货币失调),但货币安全度尚可。基础货币以高信用度的外汇作抵押,信用货币则以境内的普通资产作为抵押,所有货币均有足额抵押。

与金本位货币对比,信用货币能最大化满足经济运转所需,而且也有足额资产担保,但贵金属保值性好,资产则会跟着经济波动而震荡。长期来看,贵金属货币在一个价值区间几乎不动,而信用货币则会不断贬值,这是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但不断贬值或许也是有意为之,假如货币有升值预期,人们就会囤积货币,进而导致通货紧缩。信用货币只有贬值预期,所以人们要么消费,要么投资,钱动起来、花出去自己才不会吃亏,信用货币的流通效率远高于金属货币。

由于外汇占款波动率大,中国逐渐增加了央行负债的比例,这意味着是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发行基础货币。既然是负债,就需要支付利息。理论上,国债是用未来税收偿还利息,如果国家收入(扣除其他支出)低于应支付的利息,就会出现债务危机。如果强撑着印新钞还旧账,就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委内瑞拉、土耳其均由于发债过高,导致了债务破产。放弃资产支持开启印钞机,货币就再无信用可言。

信用货币的背后是资产,资产贬值、升值是常态,但放弃资产支持的货币,是无锚之舟,没人知道会飘向何处。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比特币横空出世。比特币是通过大量计算寻找特解产生,并储存于互联网的不同节点中。极为复杂的算法限定了比特币最多只有2万个,不能随意所欲的增加;加密技术及区块链的存储机制,使其无法伪造。

作为第一个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创始者声称,只有这种防伪、限量、去中心化的货币,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开透明,彻底根除胡乱印钞,收取铸币税的特权。

比特币从开始的分文不值,升值到上万美元一枚,最高逼近两万美元,确实实现了创始人的保值承诺,但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可以替代货币。

人类创造货币始终都在追求保值,金属货币的本质是保值,因此也是现有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的货币。现代信用货币虽然经常会出问题,但理论上仍需有资产支撑信用,信用货币的问题是货币当局的问题,并不是货币的问题。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并无任何抵押品,本身不任何价值,只是作为标价存在。这样的数字货币并无信用可言,持有数字货币的人相信其他人也可以接受,所以数字货币才能在信众范围内流通,这样的货币称为“信仰货币”更为恰当。

不考虑货币的价值属性,只考虑标价功能,比特币仍无法承担货币的基本功能。金银货币的历史中不难发现,如果经济增长而货币不增长,货币就会升值,因为有了升值预期,人们就会囤积货币。于是通货紧张会变成通货紧缩,极端的情况会让货币消失。比如年比特币第一笔交易是00比特币买了一份汉堡,买批萨的程序员要是知道比特币会升值,他万万不会花掉比特币。然而,人们若不愿用货币交易,货币又有什么作用?

那些没有发行限制的数字货币连比特币的保值性都不具备,更加没有标价功能,完完全全是在收智商税。那么各国央行计划发行的数字货币又是怎么回事呢?难不成央行们也要发币割韭菜吗?

数字货币确实是未来趋势,支付宝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jn/8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