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海战爆发的前因后果以及中国的态度

年4月2日——6月14日期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马岛海战)爆发了。这虽然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表面上发生在英国和阿根廷两个当事国之间,但由于处在“美苏争霸”期间,背后自然隐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许多国家都被间接牵涉其中。

这场直接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战争,被认为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损失最重、影响最久的一场“热战”。尤其是,英国人凭借陆海空联合作战和跨区域大型补给,成功向全世界昭示了什么叫做现代化战争。

由于处在冷战期间,以至于交战双方都得到了泾渭分明的支持。

作为美国,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英国,可是却向它开放了自己的许多军事基地,提供了巨大的后勤补助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属于西方阵营的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国都选择支持英国。

作为苏联,自然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英国是美国最大的小弟和帮凶,苏联早就对它怨气冲天,眼见阿根廷与之硬杠,苏联自然乐意提供暗中的支持。除此之外,周边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成员都选择支持阿根廷。

而作为中国,马岛海战虽然远离我国领土,但却没有选择作壁上观,坚决表达了对于阿根廷的支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与阿根廷同病相怜,长期遭受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之苦。而且,英国恶意制造的“麦克马洪线”,至今都是导致中国与印度领土争端的根源。

第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然要与包括阿根廷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齐心协力,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第三,当时中国正与英国就香港的地位和归属问题进行谈判。英国通过马岛海战既是打击阿根廷,也是向中国“秀肌肉”,以增加自己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于是,中国政府也就不甘示弱,持续发声力挺阿根廷。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影响巨大的“马岛海战”。

所谓“马岛”,全称叫做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其为“福克兰群岛”。位于阿根廷的东南方,距离南美洲大陆约数百公里,全岛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大马尔维纳岛和索莱达岛以及其它的上百个面积不大的小岛所组成。

此地靠近南极洲,终年多以寒湿性的阴冷气候为主,形成了浓密的低矮型植被带。因为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积,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煤泥层资源和铁、铅、银等矿产资源。

而且,全岛还分布生存着大量的企鹅、海狮、海鸟等物种。周边海域中,存在着极其可观的石油资源和渔业资源,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香饽饽”。

由于不属于任何一块大洲,所以该岛屿没有早期人类居住的遗迹,而且被发现的时间也较晚。直到15世纪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先后崛起,轮流在海洋上称王称霸。

这些早期海上强国率落后,英国才逐渐崛起,在成功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正式宣称自己成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在大西洋第一次发现了马岛的存在,这也成为关于马岛的最早文字记载。

不过,当时的英国人忙于扩张,忙于殖民,忙于寻找海外市场,对这片远离自己本土而又人迹罕至的群岛并不重视。于是,法国人开始瞅准时机,于年登陆了马岛并在此建立居住点,甚至还插上了自己的国旗以宣示主权。

本来不稀罕马岛的英国人,可也不容法国人占便宜,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建立据点。于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在此“撒尿圈地”,时不时还会发生纠纷。

没过几年,已经衰落的西班牙也嗅着味儿赶了过来,希望英国和法国能给自己分得一杯羹。

本来英国和法国已经略显拥挤了,再加上后来的西班牙,于是岛上再不太平,“狗咬狗式的厮杀”开始了。结果,最晚到达的西班牙人竟然打跑了英国人和法国人,实现了自己对于马岛的独占。

到了18世纪末期,伴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也逐渐形成了。于是,英国人将新目标对准了别人尚未触及的南极洲,第一次登陆了南极进行科考和探测。

这次科考活动,使得英国彻底认识到了南极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距离南极洲不远的马岛的重要性。于是,英国在年决心卷土重来,再一次登陆马岛,而且强势赶走了盘踞在此的西班牙人。

年,在南美解放运动中,阿根廷宣布脱离原先的宗主国西班牙而独立。而且,它还依据马岛原先也属于西班牙实际控制的事实,宣称马岛一并脱离西班牙独立而归属自己所有。

不过,英国对此毫不理会,继续占据着马岛。而阿根廷国力有限,而且刚刚独立,所以只敢口头吆喝,从来不敢付诸实际行动赶走英国人,导致马岛始终都在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维护和巩固国际新秩序而成立了联合国。此后,阿根廷开始寻求联合国给予自己帮助,要求英国人撤离马岛并将之归还自己。

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联合国最终认定马岛的主权存在争议,要求当事双方避免战争,尽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争端。此后,英国开始转变态度,一方面强调自己对马岛的主权,一方面又有意削弱自己的军事存在。

到了年,英国为了解决马岛的争议,尝试“以主权换治权”,就像对待中国的香港问题一样,希望承认阿根廷对马岛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换取马岛的实际治理权。于是,英国和阿根廷两国的谈判陷入了停滞状态。

从80年代初开始,拉美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阿根廷国内的矛盾也是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阿国内反对加尔铁里军政府的民主运动也愈发激烈,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加尔铁里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决心武力强行收复马岛。

在年3月19日,阿军政府安排几人悄悄登岛并升起了一面阿根廷的国旗。对此,英国自然不能允许,立即派出“坚忍号”破冰船去驱逐这些阿根廷人。结果,阿根廷军舰迅速出击,吓退了英国人后占领马岛。

英国国内瞬间就沸腾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内阁本来也面临着同样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也需要提振自己的士气。于是,英国议会很快做出决议,同意政府派遣部队武力收复马岛。

英国舰队抵达马岛海域后,立即发起了对于马岛的争夺。不过,英国毕竟不远万里前来“茬架”,后勤补给等方面面临许多压力,幸亏得益于美国的暗中支持,才在付出了两百多人的死亡和八百多人的受伤后,用74天的时间夺回了马岛。

马岛海战后,阿根廷再次将此事闹到了联合国。年11月,联大以90:12的结果明确支持阿根廷对于马岛的主权要求,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投下了赞成票,明确支持阿根廷的诉求。

不过,直到今天,马岛依然还处于英国的有效控制下。而在上百年的殖民统治下,岛上居民多以英国居民或者英国后裔为主,在事关马岛未来地位的全民公决中,99%以上的居民都选择继续由英国统辖。

看来,马岛的回归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或许未来阿根廷和英国还会因为马岛而再次开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jj/10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