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葡萄牙吃了全球最正宗的蛋挞,挖掘了

年4月7日,亚欧自驾之旅第天,葡萄牙里斯本贝伦区。这不是我第一次来贝伦区,但是这一次我的八卦之魂在熊熊燃烧。这一只小小的、金黄色的、甜软细腻的葡式蛋挞,隐藏着一段跨越国界与时代,在商业全球化的洪流下被淹没的爱情往事。

修道院中诞生的甜点

里斯本的贝伦区(Belém)位于大西洋沿岸,有一望无际的海岸线、强烈的阳光与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雄霸海洋的葡萄牙人所开启的大航海时代的起点,也是我们所热爱的甜点——葡式蛋挞的诞生地。

贝伦区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雄伟华丽、高墙与塔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JerónimosMonastery)。这座天主教修道院始建于年,直到年后才完工,融合了曼努埃尔式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在那个年代,修士与修女们通常使用蛋白来给衣物上浆,而剩下的大量蛋黄则被用于制作各种蛋糕和面点,有些配方还流传出来,风靡全国。和之前写过的“初始版本的马卡龙”一样,葡式蛋挞(Pastéisdenata)也是其中之一。

一场革命让葡式蛋挞走出修道院

那时候的葡萄牙天主教盛行,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士们不愁生计,用蛋白浆洗衣服、用蛋黄做甜点之余,就是为国王祈祷,为出港的航海家提供精神支持,生活得很是惬意。

然而好日子持续到年便到头了。这一年葡萄牙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自身堪忧的王室再也顾不上修道院了,失去了经济来源的修士们被迫自己寻找出路。

他们开始在附近的炼糖厂售卖自己烘焙的葡式蛋挞,以此赚钱供修道院继续运行。年,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被彻底关闭。修士们便将葡式蛋挞的配方卖给了这家炼糖厂。

炼糖厂的老板获得配方之后,于年开了一家甜点店FábricadePastéisdeBelém,这家店如今仍在原址,是贝伦区最为拥挤的景点与餐厅。

在近年历史的老店享用最正宗的葡式蛋挞

要找到这家店非常容易,走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跟着人流的方向往东前行,就能看见店门口那漫长的队伍,与柜台前那乌泱泱的人群。

事实上,排队的都是外带的,店内有大片的区域可以坐下来点餐、慢慢享用。就餐区分成了好几间屋子,可以想见这间店在过去近年不断的扩张。墙面上贴着葡萄牙引以为傲的瓷砖,每间房的花色不同,但都是青花色,颇有古意。

在等待侍者上餐期间,我们隔着透明的玻璃门,去参观了葡式蛋挞烘焙的过程。无数的烤箱在安静地作业,巨大的桌上摆着成百上千只刚出炉的葡式蛋挞。金灿灿的松脆外皮、微微烤焦的绵软挞芯,光是看着,都觉得食指大动。

整间店都弥漫着蛋黄、奶油的香甜气息。等葡式蛋挞端上桌,我们也顾不到烫,拿起来咬一口,果真是外脆里嫩,既酥松又香滑。手指浸着热乎乎的黄油,此时便也顾不上热量、身材这些恼人的问题了。

安德鲁与玛嘉烈,相爱已成往事

正是在FábricadePastéisdeBelém享用葡式蛋挞的时候,我八卦地给纪先生讲了这段爱情往事——安德鲁与玛嘉烈。

安德鲁(AndrewStow)是一个英国人,年因工作原因来到了还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安德鲁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小岛,并且决定在此长居。他还在这认识了未来的妻子玛嘉烈,一个祖籍珠海的澳门女性。

这段跨越国界的恋情很快就有了结果。两人于年结婚,在蜜月旅行中,他们来到贝伦区,尝试了这家老店的葡式蛋挞。就在那一瞬间,安德鲁决定要将这种甜点带到澳门。

年,夫妻两人在澳门路环开了第一家安德鲁蛋挞店。安德鲁采用英式蛋挞(就是我们在港式茶餐厅吃到的那种)加入忌廉的方法,对葡式蛋挞进行了一些改进,奶香味更浓。

很快,这小小的、金黄的、浓香四溢的甜点就征服了澳门与香港。各种商业合作找上了门,更有拓展野心的玛嘉烈与安德鲁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对原本合作亲密无间的夫妻以离婚收尾。

于是,澳门出现了“玛嘉烈蛋挞店”,而且扩张速度更快。两家店形成了明显的竞争,至于口味是否相同、孰优孰劣,在食客中也争论不休。安德鲁蛋挞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yl/8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