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逻辑基督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中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zykyhs.com/

导读: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向神圣罗马帝國皇帝首先发难,开启了教權对?權的进攻。教皇和皇帝,相互废黜对方。皇帝立即出兵,要生擒教皇。但神奇的是,皇帝非但无功而返,还蒙受了卡诺沙的奇耻大辱,最后反而是手里没兵的教皇大获全胜。

格里高利七世发动的教皇愅命,直接后果是教權击败了皇權,教会完全独立于世俗?權,确立了覆盖欧洲的金字塔型權力结构。后来的英诺森三世,更是成为了万皇之皇,将教会打造成堪比世俗?權的存在、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權力的悖论也就此显现,教会在争夺權力的道路上,走得越是成功,他们离自己的崩溃、也就越接近……

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宗教的逻辑:

基督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中)

立峰

1、一场權力的游戏

在美剧《權力的游戏》里,谋士瓦里斯与侏儒小恶魔之间有段对话十分有趣,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关于權力的思想实验:

一位国王、一位主教、一位富商,三人共处一室,在他们身后,站着一名身佩利剑的普通佣兵。三人表面上相谈甚欢、不动声色,但心里惦记的、却是同一件事儿——如何让佣兵帮自己除掉另外两人。

那么,那个唯一的佣兵,他会服从谁?最后谁能活下来?谁又会死呢?

小恶魔先说:决定權在佣兵手上。瓦里斯却说:但是他既无權力、也无财富、更没有神的护佑啊。小恶魔认为:他手里握着利剑,只有利剑,才是决定生死的力量。瓦里斯又问:既然如此,人们为何都承认国王的權力至高无上呢?小恶魔一时语塞。这时,瓦里斯才娓娓说道:權力存于人心,信则有,不信则无。權力是个惑人的把戏,如浮影游墙。即便只是个小矮人,也可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

權力真是件古怪的东西。那么,權力究竟来自哪里?是刀剑、财富、知识、抑或是神的力量?也许,答案是:

Thepoweryouthinkispower——ispower.只有大家所共同相信的东西,才是權力。權力来自人心,信则有,不信则无。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

權力,与金钱、国家、公司等事物一样,来自于人们的联合想象。

而中世纪的教会与國王之间,你来我往、乐此不疲的,同样是类似的權力的游戏。通常,教会只拥有Word,亦称之为“道”;而國王却可以倚仗Sword,也就是“剑”。

美剧《美第奇家族》

奠定家族统治地位的第二代掌门科西莫·美第奇

被佛罗伦萨人尊为“国父”生动演绎了商业和金钱的權力

没啥文化的蛮族國王,必须拉拢、利用有文化和信仰的基督教会,才能治理國家;而看似柔弱的基督教会,却聪明地利用了封建製下、西欧世俗?權的一盘散沙,运筹帷幄、各个击破,最后竟取得了与世俗?權平起平坐、甚至略高一筹的地位。

在Word与Sword的较量中,小绵羊不但没有被大老虎吃掉,反而通过立法、司法的优势、利用信仰和人心的力量,一度成功地驯化了大老虎;教会将宗教神權,打造成成为坚固的、中央集權的金字塔型结构,从而有力地对抗了世俗王權。

至于在后来文艺复兴中,以银行业白手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因为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变得富可敌国;进而与教会相互勾兑、拥有了君王般的權力,就是后话了。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穹顶令人惊叹

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在科西莫·美第奇的主持下

历时14年完成也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

其实,任何文明都可以说是道与剑的结合。而西方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

1、在中世纪,道与剑竟然分化成两股相互独立的力量。2、教会掌管着道Word,国王掌管着剑Sword。两者既独立发展、也精诚合作;3、但游戏的后半场,两者的冲突对立、愈演愈烈。?權与教權、剑与道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千年的權力的游戏。

但正是这种意外的?教分离,反而赋予了西欧社会、一个保持多元性的契机;一旦条件成熟,整个社会便迸发无限的活力,成为西欧率先走向现代社会根本动力。

2、刀剑的逻辑

要看懂强者之间權力的游戏,國王手里的刀剑Sword、显然最不可忽视。刀剑和武力,自然是古代社会最直白、最管用的逻辑。

在中世纪的前年,整个西欧要说有什么大人物,则非查理曼莫属。查理曼建立的加洛林帝國,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开端和转折点。也正是在查理曼执?期间,整个西欧中世纪的?教二元结构基本确立下来。

查理曼大帝有一个别称是“欧洲之父”

查理曼是中世纪西方?治軍事的头号人物,他还是扑克牌里的红桃??K。四张老K当中,黑桃??K是以色列的大卫王,梅花??K是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是凯撒。显然,他们都是西方战神级的帝王。

但即便在这四位杰出帝王中,查理曼也算是武功盖世。其中,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征服的范围最广,但维持的时间却特别短;其实,就算大名鼎鼎的凯撒,也不如查理曼厉害;而大卫王的地盘太小,仅是以色列地区犹太人的國王。只有查理曼,征服了几乎整个欧洲,将众多的日耳曼部落或消灭、或收复,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加洛林帝國,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欧洲历史。

加洛林帝国的国土变化颜色越钱时间越靠后

加洛林帝國,最早从法兰克王國延续而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有位叫克洛维的将领,率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國。王國在克洛维当?时期,被称为墨洛温王朝。克洛维不但实现了对大半个欧洲的控制,还带领法兰克人集体皈依了基督教。

可惜克洛维死后,墨洛温王朝又再次陷入动荡和分裂中,周围的维京人、匈奴人、穆斯林等,都虎视眈眈、不断侵扰,墨洛温王朝名存实亡。

此时的國王大多不理朝政,实权便落到了宫相手中。有位名叫查理·马特的宫相,即查理曼的爷爷,他在距巴黎英里的普瓦蒂埃,一战挡住了穆斯林的西进,而被称为铁锤查理。此后,查理·马特便成了墨洛温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查理曼不但爷爷武功盖世,他爸爸矮子丕平、也绝非等闲,而到了查理曼这里,文治武功、更胜一筹。法兰克王國经过祖孙三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开疆拓土、改朝换代,建立起了覆盖整个欧洲的加洛林帝國。

是祖孙三代共同创建了加洛林帝国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现代欧洲的起点,就是加洛林帝国。因为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是由加洛林帝国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中间基本没有断线。构成现代欧洲版图基干的法國、德国、意大利,同样是以加洛林帝国为原型发展而来。

3、王權与教權的博弈

一位出色的帝王,光是舞刀弄枪、打仗厉害,还不足以建立起伟大的帝國,比如墨洛温的克洛维,等他人一死、摊子就差不多散了。

而那些堪称伟大的帝王,一定非常善于整合Word与Sword的关系,他们以文化和信仰为主干,以武力和刀剑为加持,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让帝國长治久安,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将基业长久地延续下去。

而查理曼大帝、及其老爸丕平三世,就是这样文治武功、风华绝代的伟大帝王。

???教蜜月期

年,东罗马在意大利的领土完全落入伦巴底人之手。因为当时的东罗马,已经分出了东方正统派教会,并因教义、礼仪等种种分歧,与西面的罗马教会的摩擦不断。况且,当时的东罗马帝國,也已势力渐弱、自顾不暇,对于罗马教会所在的罗马城,已经失去了保护的能力。

万般无奈之下,罗马教皇只好向附近的法兰克王國寻求庇护,而当时主?王國的、正是查理·马特的儿子——宫相矮子丕平。令教皇喜出望外的是,丕平的反应十分积极,立刻出兵出力、一举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

于是,教皇也投桃报李、向丕平示出了极大善意,他先是废黜了墨洛温王朝名义上的国王,还将其关进修道院。年,教皇派出大主教来到巴黎,为丕平涂油加冕。自此,矮子丕平便名正言顺当上了法兰克国王,由此开创了加洛林王朝。

公元年教皇罢黜墨洛文王朝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

丕平三世正式被加冕法兰克国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

这一番你来我往,让丕平看到了与教皇合作的广阔前景。他和老爸查理在法兰克王國可谓劳苦功高,并早已大權独揽,成为了事实上的国王。但就是苦于没有法统,只能屈居宫相之位行使统治。而罗马教皇看似无钱无兵,手里却握有无可取代的神圣法统,轻而易举就帮他解决了棘手的难题。

于是,年,丕平再次率軍开进意大利,花了两年时间、平定了意大利的中北部,两次迫使伦巴德國王投降,并将原属罗马总督区的众多城池归还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年起,意大利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國。

丕平献土

右图:修道院长富尔拉德给教宗斯德望二世献上土地契约

左图:丕平是不是《权力的游戏》小恶魔的原型?

丕平与教皇郎情妾意、各得其所。而他的儿子查理曼,同样懂得巩固与教皇结盟的重要性,十分积极地延续了与教廷的友好关系。因为他深知,剑与道——两者缺一不可。比如:

1、查理曼不但不惜出兵保护教皇,而且,还强伯被征服地区的民众皈依基督教。比如在征服撒克逊人时,尽管大费周折,但查理曼还是成功地让当地人全体皈依基督。2、查理曼在建立封建製的过程中,显示了高超的才能。他大量启用主教、或修道院长等神职人员,作为诸侯、法官、谋士和秘书等,大大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此同时,也深深地将教会嵌入到世俗?治事务当中。3、查理曼主导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但当时所谓复兴文化,其实主要是恢复、保护关于基督教的文化。因为当时的文化和知识,全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因而文艺复兴当中,恢复改愅教育、规范宗教礼仪、完善教会法、保护抢救文献等工作,基本都是是由教会完成的。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的宗教画

鉴于查理曼对基督教的贡献,教皇送了查理曼一个大大的意外惊喜:公元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给查理曼加冕,将他从法兰克國王,升任为罗马人的皇帝。

虽然,这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其实是教皇策划好的阴谋,还真是个“意外”。据历史学家说,查理曼若事先知道会被加冕,就一定不会走进那所教堂了。因为对于查理曼来说:

1、当时,查理曼是事实上的、欧洲最高统治者,整个欧洲都臣服于他的武力之下、对他宣誓效忠。教皇的加冕,对查理曼来说,不过多了个皇帝的虚名,但教皇却得到了更实际的好处,这就意味着:

皇帝需要通过教皇,才能得到上帝的授权,说明教皇比皇帝离上帝更近。

这下,原本被丕平和查理曼解救的教皇,反而爬上了查理曼的头发尖。教皇在?治上的地位大大提升,貌似拥有了比皇帝更高的權力。

2、而对于查理曼来说,教皇名义上骑到他头上、还是小事;更为现实的麻烦是,他和东罗马的关系一下紧张起来,因为:

本来,东罗马一直认为,他们才是罗马皇帝的正根,西欧的大小國王,不过是武力占领的蛮族。查理曼对此也很小心,既然东罗马皇帝默认了他的统治,他也有了真实的權力,那就给东边留点面子呗,何必去争那个虚名?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只是心照不宣。

这下倒好,教皇跳出来给查理曼搞加冕,这就挑战了东罗马的皇帝的权威,等于公开宣布两者的决裂。当时的加洛林帝国,实力还远不及东罗马,如果为了虚名、作出一个天大的敌人,实在没有必要。

查理大帝的加冕作者:FriedrichvonKaulbach年

对于教会来说,教皇给查理曼加冕,让本就心怀芥蒂的罗马教廷和东正教廷,更心生嫌隙。各种矛盾日积月累,最终,在年,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公开决裂,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大公教和东正教从此分道扬镳,西欧与东罗马帝國就此完全分裂。

查理曼驾崩后,在年,他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加洛林帝国,分成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个部分大致是后来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國家的雏形。

而查理曼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西方?治的一种独特结构,即?教二元结构的定型,教權和?權相互缠绕、这是西欧中世纪发展的主要脉络,也推动西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这个独特的?教二元结构里,?權和教權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两者合作得十分愉快:

教權为?權提供合法性论正;

教会为國家治理提供高级人力资源;

教会为社会治理提供立法、司法服务;

通过基层教会组织,承担了社会管理的职责;

?權为教權提供軍事保护;

國王给予教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國王在軍事征服过程中,还承担了传教任务。

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教令

拉斐尔的壁画位于梵蒂冈宫

???教博弈期

然而,?權与教權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两者找到共同利益时,能够亲密合作、自然不在话下;一旦真的搭伙过起日子,就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權与教權将不可避免、因为各自不同的诉求或利益,产生冲突、并走向对峙。?教之间除了合作、更有斗争。

首先,教皇通过给查理曼加冕,在事实上提升了教会的地位。查理曼强烈感觉被教皇利奥三世算计了。他担了一个皇帝的虚名,却可能惹来实际的麻烦。

但他和他的子孙都不傻,知道教皇老奸巨猾,所以一定得把教会牢牢控制在手里,不能有半点放松。

皇帝有钱、有兵、有资源,当然厉害;而后来的罗马教皇,也真的就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长期攥在了手里,教廷几乎成了皇帝的私家教会。而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就是东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来的。

皇帝控制教会,照理再正常不过,从君士坦丁开始,东罗马皇帝始终将教会看成是帝国的一个机构,教皇就相当于皇帝手下的一个部长。

但是教会,毕竟是社会文化资源的掌握者,其中有大把头脑清醒的人才。他们看到教会被世俗?權渐渐收编,便立刻警觉起来。

皇帝利用主教和修道院长来充实官僚机构、帮助治理国家,对于扩张教会的權威,确实大有好处;但是,当高级教士们过上了王侯将相的生活,就一定会奢侈腐败、甚至不惜出卖整个教廷的利益。

在高级教士们奢侈腐败之时,修道院却还在教导每一位修道士,都必须追求纯洁、简朴的精神生活。而此时的教会,也还有着大量生活清苦的下层僧人,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愿任由教会丧失独立、任人宰割。

于是,教会下层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当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们共同发起了一项纯洁教会的运动,即克吕尼运动。

由克吕尼运动为起点,引发了西欧历史上、教權和?權之间的一场大冲突,即叙任權之争。

所谓叙任权,就是宗教教职的任命权,包括教皇的任命。而两者利益的焦点,即主教、修道院长、包括教皇等所有教职的任命權,究竟由谁来控制?是继续被世俗?權操控,还是应该收归教会?

克呂尼修道院abbayedeCluny位于法國勃艮第索恩·罗亚尔省克呂尼建于年

照理说教会既没钱、又没兵,他们之所以敢于主动挑起这些运动和争端,因为掌握了中世纪全部文化资源的教会,自信他们一定能赢。

其实,在以下层教士为主的克吕尼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能臣干将,其中有一位名叫希尔德布兰德的教士。乱世出英雄,他在教会当中职位迅速跃升。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年,教皇选举法出台,规定教皇只能由红衣主教团选举产生。而此时的希尔德布兰德,早已娴熟地执掌教廷多年。他在与皇帝、诸侯、及各大家族长期的勾心斗角中,成了俾斯麦一般的老狐狸;终于在年,登上教皇圣座,成为格里高利七世。

成竹在胸的格里高利七世,一上台就对神圣罗马帝國皇帝首先发难了,开启了教權对?權的进攻。他颁布的诰令《教皇如是说》一共27条,条条都在强化教皇的至尊地位,硬是要把皇帝压到他的圣座之下。比如:

只有教皇有权任命和废黜主教;

只有教皇有权颁布法律来调整主教区的范围;

只有教皇有权召集大公会议;

教皇有权废黜皇帝;

任何人不能撤销教皇的判决;

教皇不受任何人审判,等等等等。

这架势,分明在向皇帝宣战。皇帝亨利四世接到了这样的战书,还能有任何选择吗——只有迎战。于是,好戏就此开场:

1、亨利四世当即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

2、于是,格里高利七世也立刻还以颜色,宣布废黜亨利四世。

这一幕精彩至极,好像重演了年、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公开决裂、互相开除对方教籍的闹剧。教皇和皇帝同样信誓旦旦,相互废黜对方。但这次却更有看头,因为教主最多是逞口舌之快、相互指责、过下嘴瘾;但是皇帝却真的可以调兵啊。果真:

亨利四世亲自挂帅、发兵罗马,不但要生擒教皇、甚至还打算杀了他,以儆效尤,等等等等。

但神奇的是,最后却是手里没兵的教皇赢了。

卡诺莎之辱给人印象过于强烈

因而历史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

那么,教皇凭什么能赢?难道他就不怕皇帝带兵杀进罗马城吗?其实,教皇还真的不怕,一点也不怕:

当时,亨利四世率领大軍、长途跋涉,还没来得及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就接到奏报,后院起火了……

因为,许多诸侯听说教皇废黜了现任皇帝,全都蠢蠢欲动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不再负有忠诚的义务了。大家一碰头,就决定起兵造反、重新选一个皇帝。

于是,皇帝也只能暂时放下与教皇的恩怨纠葛,先回家灭火再说。

这显然是格里高利七世与诸侯们的预谋。神圣罗马帝國有几大公爵领地,皇帝是从诸侯当中选出来的,他们谁做皇帝的资格都差不多。格里高利七世所利用的,正好是这种一盘散沙的封建格局,算准了皇帝即便有軍队,也根本到不了罗马城。最后:

亨利四世只得服软,在大雪天里,故意破衣烂衫、光脚露臂地,跑到教皇度假的卡诺莎城堡,下跪求饶。史称卡诺莎之辱。这还真的是奇耻大辱,历史上被杀被灭的皇帝不少,但下跪求饶的却仅此一例。皇帝破衣烂衫,好容易得见教皇只能扑倒在地跪吻脚丫

但是,教皇的自信并非无缘无故,他所凭借的是两种權力:

1、正宗的教權——废黜皇帝、革除教籍、解除忠诚;

2、隐匿的權谋——合纵连横,勾心斗角,纵横捭阖。

因为在封建製下,世俗?權高度分散;但是教權,却形成了对西欧的全覆盖。所以,即便教皇手里没有兵,他却能把宗教教權和?治權谋结合起来,经过各种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叫做软实力的东西。事实上,软实力的确威力巨大,真的战胜了皇帝用金钱、武力所构成的硬实力。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原件存于梵蒂冈年神罗皇帝亨利五世教宗加理多二世签订

高潮结束,但大戏还在继续。教皇选择原谅皇帝,皇帝回去收拾残局,却还是贼心不死,又想发兵灭了教皇;教皇故技重施,再次获胜。直到格里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双双驾崩以后,他们的继任者们、依旧不知疲倦继续斗法。

终于,在年,双方签订了《沃尔姆斯协定》,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约定,他们各自拥有哪些權力——教皇、皇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大家各管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只要是權力,就天然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想凭一纸协定,就彻底化解教權与?權间的无尽争端,显然不太可能。两者之间的斗争,将旷日持久发展下去,直到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发动宗教改革,彻底摧毁罗马教皇的权威。而这又是后话了。

4、教会的异化

格里高利七世发起的教皇愅命,其直接后果,是教皇击败了皇帝,获得了更为崇高的地位;教会从此确立了覆盖欧洲、中央集權、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型權力结构;并且,相对于世俗?權,教權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西方特有的?教二元结构,从此稳定下来。

在格里高利七世之后,基督教世界又出现了另一位更加强势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他号称万皇之皇,甚至能够随意废立世俗皇帝。

但是,權力的悖论也在这里显现出来。正是这位极端强势的教皇,从此为權倾天下的罗马教会,埋下了走向衰落的种子。

教宗英诺森三世发起了3次十字军运动

教宗权力在他任内到达高峰

英诺森三世年轻有为,37岁就登上了教皇的圣座。他与此前的多数教皇一样,强烈赞同格里高利七世、对于教權的强化。而罗马教会之所以能实现教權的中央集%權,所依靠的、主要还是教会对于立法權和司法權的强化。因而,教皇大多是教会法学家,英诺森三世自然也不例外。

英诺森三世在位时,可谓權倾天下。比如:

1、英诺森三世公然干涉神圣罗马皇帝的選举,把自己人推上皇帝的宝座;

2、英诺森三世强迫英国约翰王,接受他指派的枢机主教兰顿,就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据说著名的年《大憲章》,就是这位兰顿亲自导演的“男爵逼宫”的结果,而兰顿正是《大憲章》起草时的执笔人。

3、英诺森三世将阿拉贡、西西里、匈牙利等,都变成了教皇的封建领地。

可见,当时的教会,简直风光无限。而继任的教皇们,大多继承了这些强势风格,为达目的、甚至不惜发动十字軍圣战。

英诺森三世派去的主教兰顿是《大宪章》的执笔人

他因反对约翰国王站在贵族一边不惜把事儿闹大

于是,教皇越来越像世俗君主,教会也几乎成了世俗?權,软硬实力的结合,让教皇國相比于当时尚未成长的法国、英国、西班牙、及神圣罗马帝国等國,都更县强势。

但可悲的是,教会在争夺權力的道路上,走得越成功,离自己的崩溃、也就越接近。因为:

1、教会原本是基督徒的团契,是为团结信徒而组织起来的;也是遵守上帝诫命、进行宗教仪式、提升道德、守护灵魂的地方。教会与國王各有分工,也不应掌握軍事力量。

当教会手伸得太长、资源太多,一定会背离宗教的初衷;当教会的權力太大,權力就会成为毒品,让教会产生异化,让教士们无法自拔。

诚然,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權力的加持;但是權力本身不是目的。

教会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權力越来越大,就反而成了被權力控制的怪物;渐渐将上帝的旨意、崇高的理想、神学的经典等一切、全都抛到了脑后,在權力的角逐中彻底迷失掉自己。

英诺森三世们,越是风光无限,就越是早早地为自己和教会挖好了坟墓。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2、只要權力的争夺开始了,教会就必然走上世俗化的道路,因为權力永远无法脱离的、就是最最世俗的兵和钱。教皇运用宗教權力、策略權谋等,成功压制住拥有軍队的皇帝,只有在社会较为匮乏、竞争强度不高时,才能实现。但经济不断发展、竞争突飞猛进,教皇手上没兵、心里就慌。可是想要拥有軍队,又得有钱。真正的權力,最终无法摆脱物质资源的羁绊。

财富与刀剑,对于世俗帝王来说,天经地义。但对于教皇教会来说,却实在有些大逆不道。若一定要硬干蛮干,就意味着教会的自我世俗化,也就意味着自杀。

当教皇为争权夺利不择手段,为征兵征税竭尽全力,他们原本作为上帝使者的、无比圣洁的人设,就会在信徒的心中轰然坍塌。信徒们看到的,是教皇的贪婪与邪恶;教皇也不过如此,同那些令人鄙视的、蝇营狗苟的世俗君王,没有任何区别。

要知道,教会的權力来源,就是大众的信仰。当信仰坍塌,教權就会自然瓦解。这是教会异化的硬逻辑:

教会所获得的世俗權力越大,在摧毁信仰这件事儿上,也就做得越成功。

文艺复兴时期关于教皇和主教的绘画

3、作为教皇来说,既要成为宗教圣徒,又时刻不忘争权夺利;既要心怀理想,又必须心狠手辣,如此相互矛盾的特质,若放在同一个人身上,很难实现兼容。

教皇是人不是神。而作为人来说,再智慧、再聪明,都逃不出人的局限性。教皇如果只有手腕没有理想,就会变成把權力当成毒品的怪物;若只有理想没有手腕,就是木讷的东郭先生,迟早会被世俗國王吃掉。多么讽刺的悖论啊。

英诺森三世和继任者们,在争夺權力的道路上越是成功,他们与世俗?權日积月累的矛盾和冲突,就变得越大。教皇是有限的人,不是无限的神,人的境界和能力,无法随着形式的变化一路飙升;而一直都在狂飙突进的神權,也早晚超出人的能力、瞬间崩溃。

5、教会大分裂

从英诺森三世起,教会就已高处不胜寒了,好像身处于高高的悬崖边上,只要有人轻轻一推,就将跌入万丈深渊。

而这个人,就是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普。年,他的党徒在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囚禁了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这位教皇在受尽折磨后、郁郁而终。

从那时起,教廷就被留在了阿维尼翁,被法国国王全面控制,直到年。在此期间,所有的教皇和多数红衣主教,都成了法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教廷和教皇的威信荡然无存。教会的这段惨痛经历,史称为阿维尼翁之囚。

左:菲力四世卡佩王朝传人其座右铭是

“手段不狠,王位不穩”

右:位于法国阿维尼翁的教宗宫

但这,只是教会跌落万丈深渊的第一步。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教会大分裂。

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终于把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但他不久就去世了。于是,一堆法国的红衣主教、在罗马选出了新的教皇,但他们毕竟是法国人,当时罗马局势也不稳定。于是红衣主教们又跑回阿维尼翁,选出了一个新教皇。

但是,两边的教会却互不承认。结果,罗马一个教皇,阿维尼翁一个教皇,各自带着一堆红衣主教,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指责对方为冒牌货。法国和它的盟国支持阿维尼翁的教皇,其他国家则支持罗马的教皇。

教会大分裂时-各国站队情况

蓝色支持罗马教宗粉红色支持阿维尼翁教宗

神圣罗马和葡萄牙保持围观

于是,两个派系并立了30多年,基督教世界终于忍无可忍,在法国国王、神圣罗马皇帝的主持下,于年召集主教们在比萨开会,试图结束这个滑稽的局面。但结果,却搞出了一个更滑稽的局面:

大会方案是:两个旧教皇同时退位,在会上选一个新教皇。但新教皇倒是选出来了,两个旧教皇又不肯退位了,结果出同时现了三个教皇,更加相持不下。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年,终于三皇归一。曾经神圣威严的教廷,沦为了闹剧不断的剧场,令人可悲可叹。

教会大分裂结束了,但教会的作死之旅还在继续,權力的毒瘾不断发作:

教会分裂结束后,选出的第一位教皇马丁五世,竟再次走上了英诺森三世的老路,继续纵横捭阖、更加心狠手辣,军队、税收、宫殿等,都成了教廷赤裸裸的追求目标。为此,还不惜强取豪夺、横征暴敛,做出了无数卑鄙下流的事。教皇圣座,自然成了各路枭雄、不择手段争夺的大肥肉。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路德、或马基雅维利等有识之士。在他们眼里,教皇就是个骑在全体欧洲人头上的吸血鬼。

他们一个用宗教改愅方式,改革的是宗教本身;一个用主张强君主的方式,希望从外部着手改变。两者手段不同、目的一致,都是要彻底摧毁腐败的教会。

值得怀疑的是商人和教皇究竟谁是圣徒?谁是罪人?

教会一路狂奔、追求權力的结果,是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世俗强權,却失去了劝人向善、引领道德、看管灵魂的诺亚方舟。

教会的坍塌,意味着欧洲中世纪?教并存的二元结构、也随之坍塌。导致的结果是:

1、宗教改愅在所难免。

2、世俗?權失去了教会的制约,将变得一家独大。

可以预见,世俗?權失去了外部制约,内部制约还不成熟,世俗君主的權力将飞速膨胀,直到人民忍无可忍、奋起愅命。

-END-

本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李筠·西方史纲50讲》,作者: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yl/7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