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帝国的海上花列传II左图右史

撰文│刘钝(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编辑│程莉

●●●

阿维斯王族于年在休达开始崛起,一百六十三年后在休达附近灭亡,它的发展轨迹是一条对称的弧线。在此期间,葡萄牙人在全世界快速推进,越走越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他们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于年抵达印度,年抵达巴西,年来到中国,年登陆日本。

——克劳利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葡萄牙海上帝国的故事,也就是阿维斯王朝(HouseofAvis)的故事。前篇提到的年休达之战,是帝国扩张的起点,航海王子恩里克(InfanteDomHenrique,-)正是从那时开始了对海洋与非洲的经营。恩里克是若望一世与菲利帕王后的第三个儿子,继任的两位国王杜阿尔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分别是他的哥哥和侄儿。恩里克殁后,若望二世与曼纽尔一世继续海上扩张,葡萄牙帝国的势力达于极盛。而在曼纽尔一世统治期间,东方邻居西班牙实现统一并开始走向海洋,欧洲两强在弘扬基督福音的名义下瓜分世界。年葡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在“三王会战”中丧命,三年后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阿维斯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安托尼奥一世(AntónioI,-)只当了32天的国王。

葡萄牙阿维斯王朝世系

若望一世(Jo?oI,-,-年在位)

杜阿尔多一世(DuarteI,-,-年在位)

阿方索五世(AfonsoV,-,-年在位)

若望二世(Jo?oII,-,-年在位)

曼纽尔一世(ManuelI,-,-年在位)

若望三世(Jo?oIII,-,-年在位)

塞巴斯蒂安一世(Sebasti?oI,-,-年在位)

恩里克一世(HenriqueI,-,-年在位)

安托尼奥一世(AntónioI,-,年在位33天)

建立桥头堡

圣文森特角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从一片怪石嶙峋的悬崖上向远眺望,就是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对于15世纪以前的欧洲人,那是一个神秘恐怖而无边无垠的未知世界。夺取休达之后,恩里克王子就在这里建立了航海学校,又在附近的拉各斯修建海港与船坞。一次又一次,他目送葡萄牙的探险船队从这里经过,驶向大西洋深处和非洲西部沿岸。

圣文森特角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恩里克王子像

葡萄牙宫廷历史学家祖拉拉(GomesEanesdeZurara,c.-)所著《发现与征服几内亚编年史》手稿的卷头画,现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年,两位曾追随恩里克征战休达的航海家扎尔科(Jo?oGon?alvesZarco,c.-)和特谢拉(Trist?oVazTeixeira,c.-),指挥一艘小帆船沿非洲西北海岸向南航行,被不期而至的风暴吹到距里斯本西南方公里开外的马德拉群岛。回国后他们立即向王子报告,并申请前往开拓那个大洋中的蛮荒之地。这两人分别被赐予一个大岛作为封地,两年后,载着移民、牲畜、粮食和种子的三艘船抵达马德拉群岛。殖民者砍伐并烧毁雨林,被火烧过后的土地变得异常肥沃,他们又从克里特、西西里引进甘蔗、葡萄等作物,使得这一孤悬在大西洋中的火山群岛成为葡萄牙在大西洋的第一个南进基地。

马德拉群岛首府丰沙尔上的扎尔科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马德拉群岛位置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这里插进一段或许是葡萄牙人捕风捉影编造的逸闻。年第三艘帆船的指挥官叫佩雷斯特罗(BartolomeuPerestrelo,c.-),尽管不享有马德拉群岛的发现权,由于其父是恩里克王子的密友,也被封为圣港岛总督。佩雷斯特罗的一个女儿菲莉帕(Philippa)于年嫁给了哥伦布,后者当时还籍籍无名。传说他在圣港岛上住了两年多,仔细研究过已故岳父的航海日志和海图,为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基础。

年,一个叫德希尔维斯(DiogodeSilves)的葡萄牙航海家发现了亚速尔群岛。年,恩里克王子的近臣巴尔达亚(AfonsoGon?alvesBaldaia,c.-)来此经营,不久就将它变成又一个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亚速尔群岛西距里斯本约公里,距北美洲海岸公里,是大西洋航行的重要中途站,也成了日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中的一个地标。

年若望一世去世之后,恩里克的航海计划得到后面两任国王的支持,他的船队继续南下,到达早已为人所知的加那利群岛一带。葡萄牙人赶走了法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王国的部分前身)的势力,成为那一带海域的新主人。年埃亚内斯(GilEanes)航行到加那利群岛,翌年穿越航海家视为“魔鬼之海”的博哈多尔角(CapeBojador,今西撒哈拉海岸北端,北纬26°8′),在此之前许多船只都在此遭遇海难沉没。年埃亚内斯继续南下将航线延伸至北回归线以南。年,巴尔达亚从博哈多尔角登陆进入“黑非洲”内陆。

年,恩里克王子手下的特里斯陶(NunoTrist?o)和贡萨尔维斯(Ant?oGon?alves)穿越北回归线抵达布兰科角(CapeBlanco,今毛里塔尼亚西北海角,北纬20°46′),他们抓到了10名黑人并贩卖为奴。从此葡萄牙殖民者开启了一桩最肮脏的买卖——依靠奴隶贸易集聚财富,恩里克王子从中抽取四分之一的红利,以便支持他的航海事业和赎回战争中的人质。贩奴的历史由来已久,远的罗马时代不说,早在9-10世纪,阿拉伯人就在非洲北部开始了这一罪恶勾当,不过有组织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始作俑者当是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人。

19世纪法国画家的一幅作品

真实情况要比画面悲惨得多

Fran?ois-AugusteBiard《非洲西海岸的贩奴船》(c.)

现藏英国Hull市WilberforceHouse博物馆

年前后,葡萄牙人已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海岸站稳脚跟,迪亚士家族的第一代航海家迪尼斯(DinisDias)到达非洲大陆的最西端,他命名为佛得角(CaboVerde,今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附近,北纬14°55’),葡语就是“绿角”的意思。继而他又发现了塞内加尔河,葡萄牙人沿着大河深入非洲腹地,今日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几内亚、塞拉利昂一带陆续成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葡萄牙人又从冈比亚河口进入内陆,然后折向南方,到达今日几内亚比绍一带。-年,恩里克王子雇佣的意大利探险家和奴隶贩子卡达莫斯托(AlviseCadamosto,c.-)两次驶往西非海岸,发现了佛得角群岛。

佛得角群岛、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这些离岸大岛成了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探险和掠夺的前进基地。

Patenir工作坊《葡萄牙克拉克船队驶过岩石海岸》

现藏格林尼治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向南,向南

前篇还提到,住在威尼斯的本笃会修士毛罗(FraMauro,c.-)曾经为葡萄牙王室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彼时年。毛罗是当时最好的地图绘制者,从图中左下方(原图方向为上南下北,本文已将其翻转°)可以看出,沿着比欧洲大很多的非洲大陆西海岸,有一条通畅的水道,一直南下会到达一个通往印度洋的入口。这样一条潜在的航道,对恩里克王子及其继承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向南,向南,成了新崛起的葡萄牙海上帝国的进军口号。

威尼斯僧侣毛罗年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年恩里克王子去世的时候,葡萄牙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赤道附近的海域。佩罗·埃斯科巴(PêroEscobar)于-年间发现了几内亚湾的圣多美、安诺本、普林西比等岛。“胡椒海岸”(今利比里亚)、“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黄金海岸”(今加纳)、“奴隶海岸”(今贝宁),这些地名无不透露了殖民者对非洲掠夺和奴役的历史。

年,探险家迭戈·卡奥(DiogoC?o,c.-)的船队抵达刚果河口(南纬6°03′),之后一年多他们都在刚果河流域探险。卡奥年的第二次远航则行至南纬22°的西非海岸。根据当时最好的地图,他相信不远就是非洲大陆的南端。但他没有继续南下,而是深入非洲西南内地今纳米比亚、安哥拉一带进行考察。顺便提一下,在卡奥船长的两次航行之间,有一位胆大妄为的热那亚人建议葡王若望二世向西航行寻找印度,国王征求了卡奥和其他专家的意见,卡奥和专家们都认为那是异想天开,于是这位叫哥伦布的水手转向西班牙王室兜售其计划。

卡奥每到一处新的土地,就竖起一根象征基督教征服与葡萄牙王权的padr?o石柱。后来的殖民者相继仿效,今日非洲东西海岸许多地方仍存遗迹。

葡萄牙殖民者在今纳米比亚海岸竖立的纪念石柱,铭文写道:“自创始起第年,自我主耶稣基督降生以来第年,最高贵、最卓越和最强大的君主,葡萄牙国王若望二世,派遣他的宫廷绅士迭戈?卡奥,发现了这片土地,并竖立起这些石柱。”

下一位出场的重要人物是巴托洛缪·迪亚士(BartolomeuDias,c.-),他出生于航海世家,父亲迪尼什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最先抵达佛得角的欧洲人,祖父若昂曾追随恩里克王子远征非洲,他的两个弟弟佩罗和迭戈也都是有名的航海家。巴托洛缪·迪亚士本人是皇家骑士,曾担任皇家仓库的主管,自己就拥有一艘战船。年8月他奉若望二世之命,率领三艘卡拉维尔帆船南下,年3月12日抵达靠近非洲最南端的一个地角,当时海面上正掀起狂风巨浪,迪亚士遂将此地命名为“风暴角”,并在附近崖石上刻下葡萄牙王室的纹徽与若望二世的名字。年12月,迪亚士等人在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航行后返回里斯本。若望二世将那个海角改名为“好望角”(CapeofGoodHope,南纬34°21′),希望由此看到非洲的尽头并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实际上,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距好望角东南公里的厄加勒斯角(CapeAgulhas,南纬34°49′42″,东经20°00′33″),那里才是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真正交汇点。

迪亚士船队驶达好望角

图片来源:TheSea:itsstirringstoryofadventure,perilheroism,Vol.2(London,)

年,迪亚士受命于新王曼纽尔一世,再次登船远航,沿途进行殖民贸易。年他加入卡布拉尔远征队并担任分舰队指挥官。5月12日迪亚士率领的四艘船在海上见到彗星,水手们深感恐惧不安,但他坚持航行。5月24日,船队在好望角附近的洋面上遇到大西洋飓风,迪亚士及其伙伴葬身海底。

位于伦敦南非高级专员署前的迪亚士雕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位于伦敦南非高级专员署前的迪亚士雕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寻找祭司王约翰

葡萄牙帝国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扩张的时候,欧亚大陆交接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令整个基督教世界蒙羞的大事。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从此经由亚洲大陆和红海通向东方的商路落入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手中。这就意味着,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方便地获得东方的珠宝、丝绸和香料了——特别是用于腌制烹饪肉类的香料,对于远航的水手至关重要。

恩里克王子去世后,葡萄牙的航海探险停滞了一段时间,直到年,恩里克的侄孙若望二世登上王座,非洲计划又获得新的动力。若望二世身材高大,长脸黑须,表情忧郁,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质,被葡萄牙人称为“完美君王”。他的野心是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世俗领袖,具体目标有三个:一、继续深入非洲腹地开发新领地;二、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三、寻找祭司王约翰。

佚名《完美君王若望二世》(年左右)

图片来源:EscolaPortuguesa

大约从12世纪开始,欧洲就流传着一个关于祭司王约翰(PresterJohn)的传说,据说他是《圣经》中提到的东方三博士的传人,统治着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强大王国,有着庞大的军队和数不尽的财富,也是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的死敌。至于祭司王约翰是何人、其领地在何处,随着时间和世界格局的变动则在不断变化,有人说他是中亚聂思脱里教派的领袖,有人说他是耶稣使徒圣多玛在印度的追随者,还有人以为他是蒙古大汗的后人。到了15世纪,祭司王约翰的形象常常被认为是统治埃塞俄比亚的某个基督教国王。对于葡萄牙国王和他的水手们来说,除了攫取土地和财富的诱惑之外,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与远方的基督徒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抵御穆斯林势力的威胁。

若望二世派出了多支探险队,企图穿越撒哈拉沙漠,或沿着内河去寻找黄金和基督教王国。葡萄牙人的卡拉维尔帆船在刚果河与塞内加尔河逆流前行数百英里,最终受阻于瀑布、激流和峡谷。与此同时,国王任命的专家委员会否定了哥伦布上门推销的西航建议;不过若望二世雇佣了一位佛拉芒探险家,准许他自费向西航行40天,并拥有任何新发现土地的管理权,但是这一计划无果而终。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图()

上面的祭司王约翰坐在西撒哈拉沙漠中

现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西班牙波托兰地图(16世纪)

其上显示约翰的王座位于非洲东部

现存牛津博德莱图书馆

若望二世的继任者是曼纽尔一世,他被史家称为“幸运君王”。有了前面数十年的积累,曼纽尔手下的探险家们完成了三项伟业:

一、拓殖东非海岸;

二、开通印度航线;

三、“发现”巴西。

曼纽尔一世则被冠以一大堆荣衔,包括“大海此岸的葡萄牙及阿尔加维国王”、“大海彼岸的非洲之王和几内亚的领主”、“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与印度的征服者”、“航海与贸易之王”等。

佚名《幸运君王曼纽尔一世》(16世纪)

图片来源:EscolaPortuguesa

描绘曼纽尔一世伟绩的木版画:左上方是阿维斯王室的纹章,右上方是浑天仪,中间的横标上写着“仰仗天堂的上帝和人间的你”,僧侣、学者和武士们簇拥在他周围,远方是海船和新发现的陆地。

图片来源:克劳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年间的里斯本港

达伽马扬帆印度洋

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抵达加勒比海与中美洲一带。面对西班牙在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速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航道。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贵族瓦斯科·达伽马(VascodaGamac.-)应运而出。

在此之前,远在罗马的教皇就宣布所有因探险与征服而死的水手免罪。年7月8日是圣母瞻礼日,也是宫廷星占家为远航水手们选定的良辰吉日。达伽马将由里斯本启航,率领四艘船和多名水手,踏上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人们蜂拥走上街头为他送行,基督骑士团的神父和僧侣在海滩上列队恭候。下面这幅壁画表现了启程前的若干细节:达伽马跪地接受曼纽尔一世与王后的圣乔治旗,大主教前来祝福,身旁那位黑胡须的人是服务于葡萄牙王室的犹太学者扎库托(AbrahambenSamuelZacuto,-),据说达伽马远航时就带着由他制作的航海天文表。

HenryAmshewitz《达伽马离别葡萄牙》()

现存南非约翰内斯堡

Witwatersrand大学威廉·卡伦图书馆

达伽马乘小艇离开海滩登上旗舰《圣加百列》号

图片来源:克劳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循着10年前巴托洛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实际上迪亚士一开始也在船队中,驶过佛得角后与达伽马分道扬镳执行另外的任务去了,他的两个弟弟则留在达伽马船队继续航行),一路南下探索绕过非洲的航道。

经过将近4个月长达多海里的航程后,船队终于驶近好望角。由于担心遭遇暴风,水手们无意前行,但是达伽马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恐惧与骚动。年圣诞节前夕,达伽马率领的船队闯过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好望角驶进西印度洋。年1月初,船队来到非洲东南海岸今属南非纳塔尔省的地方,随后逆着海流北上,抵达赞比西河口。2月24日,船队驶入莫桑比克海峡,之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葡萄牙人都在莫桑比克一带活动,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许多穆斯林,得知阿拉伯人的势力早已达到东非海岸。4月初船队北上抵达今肯尼亚附近海域,在一个叫马林迪(Mallindi)的地方受到当地酋长的热情接待,后者想与葡萄牙人结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Mombasa)。

马林迪酋长为达伽马提供了一名优秀的导航员,他就是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航海家艾哈迈德·伊本·马吉德(AhmadibnMājid,-c.)。马吉德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熟悉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之间的贸易情况。

4月24日达伽马的船队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季风渡过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大港卡利卡特(Callcut)。卡利卡特今属喀拉拉邦,是印度与中国和伊斯兰世界贸易的中心,也就是中国史籍所载之南毗国(宋)、古里佛(元)或古里(明),几十年前郑和的船队曾多次停经这里,年归国途中郑和染病,最终也殁于此地。

达伽马从当地人那里获悉,中国人曾多次到过这里,他们人很多、船很大,还以明朝皇帝的名义册封了土王。当地还有一些长相貌似中国人的居民,据说是当年郑和随从的后代。萨莫林(Samorim)是当地土王的称号,原本掌控着阿拉伯商人与东方的香料生意,因此对葡萄牙人的到来保持戒心。达伽马的人在卡里卡特港及附近海域停留了三个多月,他们背着萨莫林驱赶和攻击阿拉伯商船。达伽马为人骄横跋扈、狂暴凶残,他的部下与当地人之间不断摩擦,甚至互相扣留人质,但是最终没有发展到大动干戈的地步。就达伽马一方来说,主要是远途来奔,情况不明实力也不够;就萨莫林而言,虽然觉得这伙西洋人比阿拉伯商人寒酸,但他们船上的火枪火炮确实厉害。

一位随行的葡萄牙文书记录了初次见到萨莫林的印象:“国王肤色棕褐,身材魁梧,已经上了年纪。头戴一顶镶有宝石和珍珠的帽子,耳朵上也挂着珠宝。他身穿精致的棉布上衣,纽扣是用金线缝缀的硕大珍珠。他腰部围着一块白色棉布,只到膝盖,手指、脚趾都带着镶嵌着宝石的金戒指,手臂和腿上也带着金镯子。”下面这幅画就表现了达伽马与萨莫林初次会面的场景。

VelosoSalgado

《达伽马觐见印度土王萨莫林》()

现藏里斯本葡萄牙地理学会

年8月底,达伽马带着香料、珠宝和数名被他劫持的高种姓印度人返航,但直到10月5日才驶离印度沿海。途中历经磨难,除了坏血病、恶劣天气与暴乱阴谋外,他们根本不懂季风的规律,能够幸存下来纯属运气。年9月,遍体鳞伤的两艘船回到里斯本。这是一次史诗般的远航,船队离家一年零九个月,航程2.4万英里,出发时的船员死亡了三分之二。但是他们的确带回了肉桂、丁香、豆蔻和胡椒,还有印度的红宝石。大喜过望的曼纽尔一世下令举国欢庆,赐封达伽马为“东印度海军司令”,并向教皇报告发现了信奉基督教的印度。

这里还要插入一个细节:在归来的航程中,船上出现了一个可疑的人,经审问得知是一个出生于波兰的威尼斯犹太人,受雇于萨莫林的北方敌对邻邦果阿(Goa)。他后来坦白了自己的任务并在船上接受洗礼,改名为加斯帕尔·达伽马。关于印度的许多信息都来自这个改宗的犹太商人,这个人也成了葡王向基督教世界吹嘘自己影响力的一个宝贝。他后来再次改名为阿尔梅达(GaspardeAlmeida,c.-c.),为葡萄牙人攻占红海口和经营印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AntónioManueldaFonseca

《瓦斯科·达伽马像》()

现藏格林尼治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后来达伽马又两度远航印度。在-年的第二次印度探险中,他带着火力充足的舰队,沿途烧烧抢掠,以恐怖手段攻击阿拉伯商船,在东非和印度西南沿岸建立起许多殖民据点,从而巩固了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霸权地位。年被达伽马被封为伯爵,年以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远航,当年12月在卡利卡特附近的科钦(Kochi)去世。

达伽马第一次远征印度航线图

图片来源:克劳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在达伽马完成第二次印度远征之后,曼纽尔一世还派出勇猛凶残的阿尔布开克(AfonsodeAlbuquerque,c.-)前往东方。此人被称为“东方凯撒”和“海上雄狮”,先后攻占了果阿与马六甲,加上从阿拉伯人那里夺来的霍尔木兹海峡,葡萄牙牢牢地控制了前往亚洲的水上通道。后来阿尔布开克被授予“果阿公爵”的荣衔,他还曾两度派使前往广州,试图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严禁民间下海通蕃。

佚名《阿尔布开克像》(年后)

现藏里斯本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年以后,葡萄牙势力也开始进入日本,葡萄牙人被日本人称为“南蛮”(Nanban),下图是日本画家绘制的葡萄牙帆船。

狩野内膳《停泊在长崎港内的葡萄牙克拉克帆船》

(17世纪初)

现藏神户市立博物馆

“教皇子午线”

和卡布拉尔的美妙偏航

年3月3日,一艘破船驶入里斯本附近专门停泊外国船的赖斯特罗港,船长是刚从美洲回来的哥伦布。不知是路过歇脚还是有意炫耀,这个曾经吃过闭门羹的家伙夸夸其谈、趾高气昂,宣称自己刚到过印度和日本。有人提议把他悄悄干掉,若望二世觉得从道义和外交上都不妥,毕竟西班牙方面已经获悉哥伦布归航的消息。但是葡萄牙国王给西班牙国王及王后发出一封措辞强硬的信,抗议西班牙侵犯了他的领地。

年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NicholasV,-)曾颁布敕令,承认在非洲西海岸发现的领土归属葡萄牙。年葡、西两国在大西洋以加那利群岛为标志南北划界,西班牙退出该线以南的地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认为西班牙破坏了教皇授予的保教权,扬言不惜以军事手段来夺取西班牙声称的新土地。

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PopeAlexanderVI,-)进行了干预,作为西班牙人,他认为哥伦布的发现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因此承认西班牙有权掌握经过佛得角群岛里格(约公里)的子午线以西的全部土地,该线以东则为葡萄牙所有。但是若望二世拥有更好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们力主将此线再向西方推一些。年,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葡、西两国在西班牙小镇托尔德西利亚斯(Tordesillas)签订了一个条约,双方同意在佛得角以西里格处划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列强瓜分世界的条约,那条分界线被称为“教皇子午线”。葡萄牙认为自己在非洲与东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西班牙看到了向西发展的机会,二者皆大欢喜,其后来年相安无事。

“教皇子午线”示意图

黄线:年的南北分界线

虚线: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建议的东西分界线

红线:年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划定的“教皇子午线”

达伽马首航归来一年半年后,曼纽尔一世派出了一支由13艘船、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再次前往印度,总指挥是贵族出身的外交官卡布拉尔(PedroálvaresCabral,c.-),目的是平息达伽马远航引起的风波,以便与被误认为是“基督徒”的萨莫林修复关系。有了达伽马的经验,船队出发的时间不再由宫廷星占学家决定,而是取决于季风。参加过年远征的一些经验丰富的水手也被重新招募,包括改宗的犹太人加斯帕尔·达伽马(阿梅尔达),他的语言能力和对马拉巴尔海岸一带政情民俗的了解对葡萄牙人至关重要。曼纽尔一世的御医、另一位改宗的犹太人约翰也随船出行,他的任务是研究南半球的星空,以便为日后的远航提供天文方面的参考。此外,船上还有若干方济各会修士,他们的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天主福音。总之,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这是一场凭借技术优势的海上十字军圣战,也标志着葡萄牙帝国在东方的活动从侦察转为全面的商贸与殖民。

佚名《卡布拉尔像》

图片来源:HistóriadoBrasil

(RiodeJaneiro:Bloch,)

卡布拉尔船队于年3月9日出发,曼纽尔一世亲临现场,并登上小艇将水手们一直送到特茹河口。穿过佛得角后,按照达伽马提供的经验,船队需向西航行,划出一个圆弧后转向南方,直到好望角出现在正东方时再折向东航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海流并避开近岸的暗礁。但是由于风向的关系,航向偏西进入大西洋深处。4月21日,船员看到西方出现一块陆地,实际上抵达今巴西东海岸的赛古鲁(Seguro),他们成为最早到达巴西的欧洲人。一艘小船被派回葡萄牙,向曼纽尔一世报告这一发现,随船文书在报告中狂妄地声称这是“巴西历史的开始”。

在巴西修整九天之后,卡布拉尔的船队重新出发前往印度洋,后面的故事本文就省略了。

AuréliodeFigueiredo《巴西的发现》()

现藏里约热内卢巴西国家美术馆

根据年划定的“教皇子午线”,卡布拉尔们抵达的巴西东海岸属于葡萄牙势力范围,这一点曼纽尔一世必需感谢父王及其身边的天文学家——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西半球有一块巨大的陆地,但是坚持将分界线西推里格,这一主张使葡萄牙在南美洲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法理”依据。其实葡、西双方当时都不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大,更缺乏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西班牙默认了葡萄牙在巴西的权利,没有想到现今巴西疆域的大部分其实属于他们自己的“西部”势力范围。今日拉丁美洲只有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其他大小国家都说西班牙语,也归因于卡布拉尔年的偏航。

又过了20来年,受雇于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Fern?odeMagalh?es,c.-)完成环球航行,东半球的势力划界问题出现了。年葡、西两国又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用以明确“教皇子午线”在东半球的对跖位置。

然而,一些新兴的海上力量相继崛起,荷兰、英国、法国的君主都无视这种划界,据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I,-)就曾嘲讽道:“什么教皇子午线?让我们看看亚当的遗嘱里有没有写过。”海上帝国是靠炮舰来支撑的,葡萄牙如此,后来者也不例外。

参考资料:

Crowley,Roger..Conquerors:HowPortugalForgedtheFirstGlobalEmpire.NewYork:RandomHouse.

Page,Martin..TheFirstGlobalVillage:HowPortugalChangedtheWorld.Lisboa:CasadasLetras.

克劳列著.陆大鹏译..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梦隐..大发现纪念碑与郑和下西洋图卷.科学文化评论.13卷4期.

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制版编辑

皮皮鱼

延伸阅读:

葡萄牙帝国的海上花列传(1)│左图右史(《知识分子》,-09-29)

三百多年前游欧的中国人:见过路易十四,也见过波义耳│左图右史

认识你自己:从人体解剖开始│左图右史(《赛先生》-02-25)

伽利略、望远镜与日心说│左图右史(《赛先生》-03-18)

到头方信鬼无皮(《赛先生》│左图右史-04-15)

望远镜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左图右史(《赛先生》-05-13)

《大使们》及其幕后的三国演义(《知识分子》-08-04)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yl/5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