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几门课在河海常州校区上,暑假的校园别样静谧,课间闲情散步到小池塘边,惊喜发现河边的蒲草结出了许多蒲棒,轻盈的蒲叶硬朗地支撑着丰盈的果实。
我折了三四支带回教室,几位老兄以为我买来“火腿肠”,争先恐后来拿,引发好一阵欢笑。以后的几节课,几位与我一起又折了许多带回家;妻女用好奇的眼光审查,终没认出是啥?也难怪城里的媳妇,儿时自然很少看到,更何况远离乡土的女儿天天了。
蒲的花形似一根海绵棍子,俗称蒲棒,过去没有蚊香的时候通常用点燃晒干的蒲棒来驱蚊,效果不错。蒲叶可以编织成凉席、蒲鞋,特别是蒲包,在抗洪抢险中用来装泥沙效果很好。蒲根可以食用,又名蒲儿菜,是淮扬菜系中的一道美食,前年在运管局挂职到泗洪开会时吃到这道菜,特别的清香!
我的童年那时还不知电脑是啥玩艺,也很少有暑期兴趣班,但有许多小伙伴,每到盛夏就结伴到门前的大河游水,时间久了爷爷就会在岸边喊,游性正高的我常躲在芦苇中隐形,顺便折一些蒲棒回家,以此功过相抵。盛暑往后,农村里蚊子特别多,蒲棒却是蚊子的天敌。回家,把蒲棒晒一晒,等到八分干的时候,就可以在晚上点燃,夜空星星点灯,萤光虫闪闪,微风拂过,点燃一根火棒,轻轻的烟雾萦绕在身旁,听着老人讲故事,再毒辣的蚊子也不敢靠近了。
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在我老家周边还不是很多,倒是四安的小姑妈家,一个河流交织的乡村,每到初夏就在沟边疯长,宽而扁的长叶中伸出一支支青色的蒲棒,簇拥着,齐刷刷地指向长空,蓝天下分外夺目。
每年暑假我都要随爷爷去姑妈家小住几日,那里好玩的很多,耕田的老牛长着一付双眼皮,特别和善,倒是那调皮的犊子难以使唤。早晚姑父都要去放牛,我常和表哥尾随其后。记得一次傍晚,天很闷,我俩光着膀子还浑身淌汗,但那沉甸甸的蒲棒实在是充满诱惑,我们便加快了速度,一股脑儿的折了起来。突然,表哥大叫:“快看,西边下雨了。”说时迟,那时快,那块乌云向我们这边快速移动,“快跑,别让雨湿了蒲棒。”我俩拎起篮子就跑。姑父拽着老牛在前面狂奔,小牛紧随其后,我们追牛,云追我们,“哗哗哗……”我俩还是被逮个正着,成了落汤鸡,但篮子里的蒲棒显得更亮,还有那牛犊子,欢快地摇晃着头,水珠四溅……
这些,都宛如昨日历历在目,一算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了。前天表哥来电,聊及外甥女也快中专毕业了,时间真如白驹过隙,但童年的乐趣却如这毛毛的蒲棒,是如此的厚实和亲切!
张宏亮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