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学礼仪2月5日基督徒的礼仪历史

百日学礼仪30.基督徒的礼仪历史(七)

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罗马礼仪。17世纪巴洛克的宗教文化,充满了欢乐的庆祝、庆节的朝圣,跟圣周的游行,是非常热闹的。伴随着非常灿烂的教堂建筑和非常绚丽的管弦乐,同时是以戏剧性的方式来呈现。在当时的感观文化当中,视觉跟听觉都有着至高的重要性。而在礼仪上,也是一个非常整齐划一的时代。换句话说,是一个礼仪和礼规具有严格一致性的时期。但那个时候,所使用的弥撒经书、日课经等统统是经过改革的。巴洛克时期礼仪活力的衰退,促使朝拜圣体得以成长。巴洛克时的圣堂,祭台跟大尺寸的圣体柜放在最明显的地方来方便敬礼圣体。礼仪就成为敬礼圣体的附属品,祭台成为圣体光的坐台,是精巧的圣体柜和圣体光的附属。基督圣体圣血节,成为教会中最重要的礼仪庆节,因为在这个庆节当中,教会声明,相信基督真实的临在于圣体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曾经跟大家介绍过,就是那个时候的礼仪因为大一统,言语也用了一般老百姓所不能够理解的拉丁文,所以在真正的感恩礼(弥撒)当中,信友们虽然参与了,可是反而不能得到真实的信灵生命的滋养。

所以他们必须要发展出一些能够寄托宗教信仰感情的一些因素来,而朝拜圣体,就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重要的敬礼行动。因此在圣堂当中,真正举行祭礼的祭台反而位置不那么重要,重要性减轻了,反而是圣体敬礼的圣体柜圣体光的光芒,盖过了祭台,盖过了感恩礼的本身。在今天在梵二之后的整个礼仪精神来看,当然是非常特异的现象。不过在那时,为了大家信仰的需要,实施真正变成了那样的情况。所以在面对这样比较即兴发展的情况,虽然当时的圣礼部,也试图挑战并且压抑这种把弥撒当做是圣体敬礼附属品的情况,不过并不容易做到。事实上,这种张力其实一直维持到今天。因为有一些地方,或者是主教,或者是圣职人员,甚至是教友,他们都很坚持要把圣体放在礼仪空间的中心位置,要让群众在弥撒进行中能看到圣体柜。事实上这个跟今天梵二以后的礼仪精神、礼仪的原则有点格格不入的。等到后来,介绍梵二的礼仪精神的时候,会再给大家做多一些的说明。

巴洛克时期的礼仪空间,它的建筑也和中世纪建筑简单的线条,跟高贵的简体感有很大不同。巴洛克的建筑,就象我们刚提到的是比较赋予戏剧性的,他每一种的设计都是非常努力在唤醒大家的感观,所以它是用非常气派的色彩,繁复的细节以及螺旋型的支柱而闻名。比如Bernini是非常有名的设计家建筑师,他在圣伯多大殿所设计的华盖,就是祭台之上的华盖,四个龙蟠虎穴的非常美丽的柱子,就是非常出名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的照片。当真实礼仪精神衰退的时候,人要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些感官能感应到的事物,繁复的华丽的音乐、华丽的圣堂装饰,都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特质。这样的一种礼仪空间的建筑,在17世纪的时候,就跟随着许多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方济各会会士的脚步就传出去了。他们所到之处的这些传教区的圣堂建筑,几乎都是模仿他们的故乡,或是葡萄牙、或是西班牙的教堂。所以巴洛克风格这样的圣堂,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就像今天在澳门,仍然存留着的巴洛克式圣堂,这是在17世纪的时候,耶稣会士东来的时候所留下来的一些成果。今天还是可以到澳门去探访,去寻古迹,然后看一看当时的一些福传的一些景况。

就象巴洛克的圣堂建筑一样,在巴洛克时期的礼仪音乐,同样非常的丰富。虽然他们的重点,常常是在戏剧的表现,而不是礼仪的功能。只有偶尔在简礼弥撒时候的LowMas当中,群众才会诵唱圣歌。一直到今天在教会里,还有机会看到有些人在教会里唱歌是为了表演性质的,唱一些大家听不懂的歌曲,而且只有圣咏团在唱,这都是受到这个时候的一些仪风的影响,而忽略掉礼仪当中的音乐是为了礼仪的庆典、礼仪的仪节来服务的,这些是很值得今天我们来反省的部分。那时候的礼仪音乐,在和声和对位法上新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弥撒曲,可以是由一个或者是几个圣咏团一起来唱,也可以配上风琴之外的一些乐器,比如莫扎特,或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大师,他们也为弥撒创作了管弦的乐曲,是非常风行非常好听的,一直到今天,也都是非常脍炙人口的。参加礼仪的人,虽然都能欣赏到巴洛克音乐艺术的成就,但是很可惜参礼的群众,仍然只是被动的观赏者,他们在礼仪当中,其实是没有什么角色的,这是非常可惜的部分。

其次看一看罗马礼仪跟复兴时期。在法国就开始了所谓当代的礼仪革新,有一位ProsperGueranger,他是年这个时代的人,他重建了所谓的Solesmes——本笃的隐修院,而且他独排众议,遵守了罗马礼仪的感恩礼跟日课。在那个时候,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情况。同时他也提倡要恢复以额我略调,就是Gregorianchant,作为教会正式的礼仪音乐。他扭转了当时巴洛克时期非常热闹、繁复、华丽,但是却欠缺真正的礼仪精神的音乐跟礼仪的内涵。他跟当时本笃会的一些修会的会士们,非常努力地在研究圣歌的手抄本。这个事件对于教会有非常非常大的贡献,虽然说Gueranger他有一点点保守的倾向,而且他也比较容易流于主观,因为他的主观,虽有一些对教会事物,特别是礼仪圣事上的判断不见得正确,不过他非常努力地使得礼仪回到修会生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边缘化,而不是一个装点。有一些人认为他是整个欧洲礼仪运动的创始人。所以他在后来礼仪革新运动的整个发展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一席的地位,这是在法国的一些情况。

而当Samans(本笃隐修院的会士)逐渐到其他地方去建立分院的时候,也把他们在这会院当中的一些礼仪和习惯带到了外面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譬如当时的德国,在这边建立子院的时候,也受到了Solasmans他们会院的影响,他们也尊重古典的罗马礼仪,也重视艺术跟礼仪中间的协调性,而且他们也从事礼仪用书的出版工作,这都是从法国开始的一个礼仪,革新这礼仪运动的一个呼应的一个影响。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又进入到了二十世纪的古典礼仪运动。二十世纪初,最初几年,还是可以看到欧洲礼仪运动的继续进行,并且逐渐散布到世界其他的地方。虽然我们刚刚说Grenger,他有时候被称为是欧洲礼仪运动的创始人。不过更多的历史学者,多半都同意真正的创始人其实是比利时的MentSisar,他是一位建立的本笃会士Domlanbert,这位本笃会士才是真正的创始者,就是礼仪运动的创始者礼仪运动的创始于二十世纪的初年,就是年的Budiu,他在比利时,发表了一个历史性的演说,他呼吁所有的基督徒,要完全而且积极地参与教会的生活跟服侍,特别是在礼仪方面。他同时引用教宗比约十世在年的话,来描述礼仪是:教会最重要与不可或缺的来源。他要求更多的礼仪参与,这是发聋振聩的历史性的揭示。

在年,教宗比约十世又重申在特利腾大公会议,对于信友要领受共融圣事的要求,也就是说需要教友领圣体。因此使得许多天主教徒回到每一周,甚至于每一天领圣体的好习惯。并且也意识到,领圣体和礼仪参与的整合性,就是当参与礼仪,要领圣体领主跟救主耶稣基督有更深刻的共融,已经把在中世纪特利腾时代因为罪罚感太深,自己生恐惧,不敢去领圣体的之前这样的情况消减掉了。

在年,教宗比约十世,又把初领圣体的年纪,下降到明理、开明悟的年纪,也就是差不多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初领圣体了。这就可以看到教会,再一次认定了领圣体对于我们信仰,特别是灵性生命的好处。所以希望人越早开始领越好,而且领的越多越好。

而在年Budiu又开始了每一年所谓的礼仪周。年他又出版了唯一的一个重要的著作,这个重要的著作,事实上等于是礼仪运动正式的公开宣言。在他这本著作里,提出了非常坚实的神学跟教会论的基础,所以贡献非常的大。

二十二世纪初期的时候,礼仪革新也并不只限于在比利时、法国,或者德国,还扩及到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地方。礼仪运动也开始在其他欧洲国家成型了。由于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以及教会的气氛,所以也都有不同的着重点。特别是在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英国、捷克、匈牙利还有波兰都有重要的发展。而在这些国家当中的文化差异也可以由他们不同的礼仪建筑看出来,各有不同的风格。礼仪运动不只是限于欧洲,它也穿越了大西洋来到美洲。在年美国的Minisoda这个地方就开始了,还有年在巴西也开始了礼仪运动,而在美国跟巴西的这些礼仪运动,都是由本笃会士来领导的。巴西跟美国的礼仪运动,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牧民的关怀,他们非常强调礼仪和社会行动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在礼仪音乐方面,年也有一些关于圣乐的宗座宪章,给礼仪革新很多的支持,认为教友不应该在礼仪当中只是沉默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参与,跟主礼以及圣咏团一起高声来咏唱,这是非常好的进步。很有趣的是在年礼仪研究跟礼仪教乐,也都不断成长,我们是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景况。当时在美国、巴黎、奥地利都有一些礼仪机构,礼仪刊物还有礼仪研究计划的产生。

虽然看起来好像在整个礼仪运动的历史当中,所有的先锋通通是男性,而且都是本笃会士,不过女性仍然有不同面向的参与。比如在比利时年建立了修道院,来介绍当代女性,以丰富礼仪生活。同时修道院后来也成为礼仪中心,为比利时、法国、德国这些女性服务。在德国也有一位本笃会的修女AgapeiKeisgen,她也参与了很多礼仪书籍的编纂的工作,另外一位修女Aminlina,她写了篇以上的文章、诗和书。她在年代,做了许多最好的为主日的和庆节的默想跟反省的材料。而且我们也可以在很多的礼仪期刊上,发现很多女性不断的贡献。至于在美国,也有许多对礼仪运动有非常多、重要贡献的女性,所以这都是女性的骄傲。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yl/1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