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伊比利亚半岛的兴衰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又称比利牛斯半岛,欧洲第二大半岛,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意大利等国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希腊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临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比利牛斯山脉在半岛东北部,为天然界线与法国连接。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对望。面积约58.4万平方公里。

复国运动

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帝国逐渐兴起,开始对外四处扩张,战火很快烧到了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王国,从此阿拉伯开始了对伊比利亚半岛长达年的统治。而残存的西哥特势力迁至西北沿海地区继续着反抗。阿拉伯帝国自然是很强大,却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给了基督教徒喘息的机会。进入半岛的穆斯林虽然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却属于阿拉伯、柏柏尔等数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并不能完全调和民族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穆斯林征服者和基督教居民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趁着阿拉伯世界内部闹矛盾之际,基督徒们开始了积极收复国土,年葡萄牙军队攻克阿尔加威地区,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年西班牙攻克格拉纳达,完成国土光复。至此基督徒将伊斯兰完全驱逐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复国运动为伊比利亚半岛带来的不仅是国土的收复,西班牙与葡萄牙也借此完成了国内政治力量的整合。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虽然也实行封建制度,但它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而欧洲则是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还授予权力,贵族在自己的土地可以任意使用权力而不受国王限制,只需要对国王履行规定的义务即可,有些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说直白些中国的皇帝可以对全国都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集中调配全国资源,而欧洲的国王对于贵族治下的土地则只能实行间接管理,资源人力的调配需先得到贵族的同意,这还只是对于国王直接下封的大贵族来说,大贵族也会下封一些小贵族,这些小贵族甚至不需要宣誓对国王效忠,只听分封给他土地的大贵族的话,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力量就无法得到整合,犹如一个分散的联盟。

由于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需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原有的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主的权利,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国家力量的整合为日后的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开辟新航路

伊比利亚半岛发展空间有限,资源十分匮乏,周围绵绵不断的战火和强大的外邦又不断地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独立了近两个世纪的葡萄牙王国也依然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这个率先建立的民族国家能够持续多久依旧是未知数。而就在这时,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把葡萄牙推向了世界历史的前台。

香料,一种对于欧洲人来说极具异域风情的商品,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无论是贵族的奢靡生活还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都离不开它,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不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但陆地上的军事突围未能成功,海洋似乎是他们所剩下的唯一选择,一直靠近海捕捞为生的人们不得不把视野投向了当时被称为“死亡绿海”的大西洋。

恩里克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受当时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恩里克从小就对航海,数学,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恩里克创办了一艘航海学院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最终,他们改进出适合远洋航行的帆船,并携带着葡萄牙探险者的雄心,于年从罗卡角出发穿越了西非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葡萄牙航海家们终于冲破了心里与生理上的极限,海洋时代宣告来临。凭借着国家意志的强大推力,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飞速发展,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有的人回来,有的人消失,等到年已有公里的非洲西海岸绘制在葡萄牙人的地图上,年迪亚士率领三艘帆船抵达好望角,期盼中的东方近在眼前。西非海岸源源不断的象牙,黄金如流水般的涌入葡萄牙的国库,使葡萄牙国力大增。而这一切都让刚刚复国的邻居西班牙分外眼红。

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注定的,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地圆学说,但却鲜有人相信。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是一个坚定的地圆说支持者,他认为一直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也许是向东航行的航线已被葡萄牙挤占,也许是对于地圆说的相信,一直在葡萄遭受冷遇的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受到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的召见,尽管当时的西班牙一穷二白,人力、物力都极度匮乏但女王还是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宝石来资助哥伦布进行远洋探险。事后证明这颗宝石的变卖是值得的,因为这为她赢得了世界霸主的桂冠。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驶入大西洋腹地,在即将发生水手叛乱之际终于登陆巴哈马群岛,发现美洲。

随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为争夺新世界的发现权展开的激烈的竞争。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年9月20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开始了环球航行。向东葡萄牙凭借坚船利炮打下一个又一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向西西班牙对美洲展开了疯狂的殖民掠夺,据统计在年至年间西班牙在美洲光注册的掠夺白银和黄金就分别达吨和吨,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国家的富强使西班牙人无比自豪,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用法语和绅士们寒暄,用意大利语同女士们调情,用德语调教战马,用西班牙语和上帝交流”。伊比利亚半岛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迎来了鼎盛时期,但似乎伊比利亚半岛的奇迹也犹如神话一样见首不见尾,飘渺不定,来去匆匆。犹如潮水般的财富几乎没有没有用于国家的产业的发展上,而是全部用于为宗教信仰与殖民扩张进行的战争上,除了奢靡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老百姓也没有获得像样的生活条件,随着后发国家的兴起,伊比利亚半岛以一种戏剧般的方式迎来了落幕。

价格革命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入侵美洲,破坏了美洲印地安人的印加和阿兹提克文明,并且掠夺大量(主要是黄金白银)贵重金属输入欧洲,但是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增加,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物价急剧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解体,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殖民地经营方式

在欧洲历史上曾有三种经营殖民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抢劫型、圈养型、散养型。

第一种抢劫型说简单些就是自己什么都不干,把肌肉练得够硬,然后专心杀人放火就行,殖民地有什么都直接搬回家,但这种殖民方式毫无持续发展可言,这种类型的代表就是西班牙、葡萄牙。从发现新大陆开始就不停的对美洲的印地安人进行屠杀,直至最后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印第安人死于殖民者的枪炮和随身携带的病毒。

第二种圈养型的代表则是英国,初期的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使这些地方的财富已所剩无几,后来者想吃“羊肉”,割“羊毛”已没办法,只好自己养。依靠压榨殖民地的劳动力来发展种植园经济,种一些烟草、咖啡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再卖回欧洲来获得经济利益。著名的三角贸易就是服务这种殖民地经营方式的。这种经营方式会遭遇“扩张悖论”,当占领一个新殖民地时需要进行统治,镇压起义,保卫胜利果实,这些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但如果从殖民地所获得的收益不能远大于管理成本就会消耗宗主国的国力,于是宗主国又只能继续对外扩张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维持已有殖民地的成本远高于抢占新殖民地的成本时,帝国就开始衰落。

第三种散养型就如同牧羊人把羊放出去,让它们自己找吃的,再偶尔的施加小恩小惠,给些剩菜剩饭,使它们可以长得肥硕些,再定期收割即可。这种的代表即是美国,这种经营模式只要保证这只羊不被其它豺狼虎豹叼走或这只羊成为狼即可。

上述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若要错误,敬请指正

点击进入留言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sd/6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