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回信给英国国王,全文976字尽显愚昧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年9月,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即将结束他访问清朝的旅程,踏上归国之路。

就在马嘎尔尼离开的前夕,他收到了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回信。

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收录在法国人佩雷菲特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中》。

书中称这封回信是用中文古文写的,“里面不断使用高傲的语气”。因此,负责翻译的人员在转译为拉丁文时,“仔细地删除了最傲的词句”。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会给英国国王回这样一封信,回信中究竟写了什么?信中的内容是言过其实还是确有其事,这封信又给清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01远渡重洋而来的使臣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打赢了“七年战争”。

18世纪时,英国与法国、西班牙因为殖民贸易问题爆发了战争,战争宣告结束之日时,英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英国夺取了它的劲敌法国在印度和北美洲的殖民地,法国将它在印度的大半殖民地拱手相让,只勉强保留了五个市镇。

英国自此一跃成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开启了自己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此后,英国以印度的孟加拉为基地,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印度其他省份的军事征服行动,一方面也开始窥伺印度的邻国——中国。

第二件事则是英国与此同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从棉纺织行业的技术更新为开始征兆的,在以机器取代人力、用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的过程中,英国积蓄了大量的资本。

当然,生产力的大幅度增强,除了推动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外,也潜藏着生产过剩的危机。

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毕竟有限,英国急需为国内的工业制造品寻求广阔的新市场。

尤其是年英国国内的棉纺织行业,曾一度发生过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这使得英国谋求销路的步伐更为迫切。

那时,英国的势力范围几乎遍布全球,到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来源,也成为了英国工业商品的倾销地。

即使不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也都纷纷打开国门和英国人进行着商业交易。

但独独有一个例外,就是当时的大清朝。

清政府当时仅仅是在广州城外开辟了一块地方,称作“十三行街”,在这一方地域和英国人做些买卖生意。

据英国人说,所有到广州经商的外国人中,只有英国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对待。

来到“十三行街”做买卖的英国人不能携带家属,只能独身一人来商讨买卖事宜,而且当地不允许英国人就地租建仓库,他们的货物只能放在沿岸的船上,十分的不方便。

英国政府曾经提出过建议,想要改善对华的贸易现状,于年派遣了使臣喀塞卡特来华,可喀塞卡特却在访华的途中因为疾病去世,那次的访华使团只得无功而返。

但英国想要改善贸易处境的想法却并没有改变,再加上当时政治经济实力的双重增强,英国政府在年时再次组织访问团,由马嘎尔尼勋爵担任特使,率领一众人等踏上了拜访清廷之路。

这次来访的使节团里,不仅带来了英国国王的国书,还预备了大批贵重的礼物。包括有蒸汽机、织布机这类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工业发明,还有望远镜、新天体运行仪等欧洲最顶尖的天文学仪器,一并带来的甚至还有新式榴弹炮、连发手枪等先进的武器。

可以说,英国对这次的出访是重之又重,他们几乎是带上了所有最能拿得出手的礼物。

当然,他们如此大张旗鼓的目的,一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诚意,另一则也是隐隐含了炫耀之意的。

02失败的访清之旅

年,马嘎尔尼一行人沿着海岸线一路抵达天津。

此时的乾隆帝已经前往热河行宫,也就是承德避暑山庄,马嘎尔尼等人于是又辗转陆路,前往行宫拜见乾隆。

在这一路上,还爆发了两个不大不小的意外冲突。

第一个冲突是马嘎尔尼一行人的身份。

马嘎尔尼在国书中自称是英国国王的“使臣”,也就是“钦差”身份,但当时负责接待的中方大臣却强调,马嘎尔尼应该是“贡使”身份,也旧时前来进贡的使者。

大臣解释说,别的国家对于大清朝而言,一般只有两重身份,一个是番邦属国,另一个就是敌人。

既然马嘎尔尼一行人是本着友好往来的目的来访,那么自然不是“敌人”属性了。

这个身份称呼问题,倒也没有引发多么激烈的冲突,略微改下称呼倒也罢了,真正引发矛盾的是另一个问题,也就是马嘎尔尼使团,应该如何向乾隆皇帝行礼的问题。

因为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来使是应该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的,但这样的礼节,马嘎尔尼使团是万万不肯接受的。

双方互相不肯退让,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即将接见使者的前夕。

在马嘎尔尼即将面见乾隆帝的最后时刻,宫里捎来了小道消息,说是皇帝陛下允许特使可以以面见英国国王的礼节前来拜见,也就是行单膝跪拜礼。

当然,一并捎来的还有另一则小道消息,称这是因为乾隆皇帝饱享人间尊荣,宽宏雅量恕免了特使的扣头礼节,让特使万万要铭记陛下的恩典。

这两个小插曲,没有耽误马嘎尔尼的拜见形成,9月14日,乾隆皇帝在承德行宫接见了马嘎尔尼使团。

马嘎尔尼奉上了自己带来的一众新奇礼物,但他发现,自己带来的这些几乎可以代表欧洲最先进技术的物品,却没有引起八十多岁的乾隆的兴趣,即使是面对英国国王递交的国书,乾隆皇帝也是意兴阑珊。

英国国王在国书里,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先是恭维了一番乾隆帝的治国有方,在乾隆帝的统领下清朝国富民强,继而也不忘夸耀了一番英国的国力,称英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远及世界各处。

国书的重点落在了后半部分,英王强调自己组织的这次出访,不是为了扩张领土或是谋求他国财富,而是想要建立起“中英两大文明帝国的友好往来”。

借马嘎尔尼之行,英王表达了“希望传播英国的先进技术”、期望英、清之间的“贸易正常”,并就贸易“使之扩大”的想法。

但乾隆帝对这份国书却不置可否,对于马嘎尔尼随后提出来的一系列请求,也断然否决。

使团觐见完毕后,负责接待的大臣委婉地表达了乾隆的意思。大臣道,便是和中国最友好的国家葡萄牙,特使最多也只是居住了39天就走了,英使不妨也早些辞行……

10月份,清廷一众大臣送马嘎尔尼一行人离开北京,除了回赠一批金银珠宝的厚礼外,随附的还有乾隆皇帝的回信。

马嘎尔尼本以为乾隆帝会在信中回心转意,但看过这字的回信内容,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03天朝上国的优越

乾隆帝给英王的回信中,大致写了这几点的内容。

其一,“天朝统驭万国”,“抚育四夷”。

也就是说,乾隆帝认定大清朝远居于四方诸国之上,统领其余蛮邦小国,国力强盛,已然是唯我独尊的盛世局面。

其二,与他国贸易是“天朝加惠远人”,他国只是“并沾余润”。

乾隆帝并没有重视英王所谓的“互通贸易”“共商友好”的词句,认为允许英国商人在清朝领土上行商,已然是极大的恩惠了,与他国的贸易不过是让这些小国沾了些天朝恩赐。

其三,“天朝体制”,“向使臣等到详加开导”。

在乾隆帝的心里,英国也不过是尚未开化的蛮邦小国,天朝的体制规则,还需要向他们多多教导,方才能够开化蛮夷。

这封乾隆皇帝回信的原本,据说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除了《停滞的帝国中》记载的文本外,年由上海广益书局印发的《满清十三朝秘史》里也记载有书信文本的内容。

用《停滞的帝国中》的作者——法国人佩雷菲特的话来说,乾隆帝就是坚持认为大清帝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佩雷菲特的形容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乾隆皇帝的回信以及他面对英国使臣的态度,却确实是如泰山傲视群峦的模样。

或许在乾隆帝的心中,英国来访不过是观瞻大清的教化风俗,并且妄图沾一点大清朝的便宜。

其实,在接见马嘎尔尼使臣的过程中,乾隆帝傲慢的态度变可见一斑了。

乾隆面对英王相赠的各类工艺制品,不过是发了一道敕谕,称清朝从来不缺稀罕物件,至于马嘎尔尼所说的工业革命产物,也是平平无奇。

因此,对于英王奉上的各类制品,乾隆也不过是淡淡揭过,只是说“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体”。

而当乾隆率众返回北京城,闲来参观英国使臣所奉上的礼品时,他还曾指着其中的一架气泵笑道“这件东西可以哄小孩子玩”。

由此可见,在英国摆出的科学技术成果面前,乾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物品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只是把它们当成了稀松平常的“进贡之物”,没有看到这些物品所隐含的科技腾飞之势。

而回信中通篇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知与自大呢?但他们却仍然拒绝开眼看世界,拒绝接受清朝科技日渐落后的事实。

04优越背后隐藏的危机

当时的清廷真的如乾隆皇帝所说,是个汇集了天下贵巧之物的天朝上国吗?

事实上,乾隆后期的国力已经渐渐出现了颓势,实际上已然是外强中衰。

《清史稿》里记载,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年时,年初便遇上了河南五县以及陕西三州的春旱,紧随而至的还有直隶二十一州大旱。

就在前一年,河南二十五县大旱。

有史可查的是,从乾隆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间,国内连连遭遇旱灾水灾,此时的民生比起乾隆十六年、乾隆初下江南时的盛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根据马嘎尔尼一行人的记载,他们来到清朝后的所见所闻,已然是打破了他们之前对这个东方大国的印象。

欧洲最早了解中国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描写的东方大国是一个国富民强,遍洒金银的无上大国,而他们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们也不惜溢美之词,大力夸赞中国的先哲大贤。因此,在欧洲人最初的印象里,中国应该是个神秘又强大的东方国度。

可马嘎尔尼,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

他说,当使团行至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操练表示欢迎,可那些士卒们却衣衫破旧,队伍里的武器竟然还是些大刀长矛、弓箭盾牌一类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的冷兵器,至于为数不多的热武器,还是明朝末年时的式样,远远落后欧洲当然的主要战备武器。

而那些高高耸立的城墙其实也布满了裂缝,濒临坍塌。

这样的所见所闻使马嘎尔尼意识到,清朝不再是他们以为的那个东方强国了,这个古老的帝国正在逐渐衰落。

马嘎尔尼一行人的出使不光是为了打通和清朝的贸易之路,其实也暗含打听虚实之意。

正如英国在占据印度孟加拉之后对着东方的一再试探一样,他们早就对东方大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虎视眈眈,此次的来访带回去的信息,使得英国坚定了用武力轰开中国大门的念头。

乾隆皇帝拒绝马嘎尔尼一行人提出的关于“增辟通商口岸”、“划出一个岛给英国商民居留之用”的请求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无疑是扼杀了英国的贼子野心。

但他对于马嘎尔尼一行人来访的警惕性,却也实在偏低了些。

当时预备归国的马嘎尔尼一行人借口英国的船只已经先行离开,因此请求从浙江走陆路直抵澳门,再从澳门处搭乘船只归国。

这一请求被清廷轻易答应。

自此,马嘎尔尼率众历时七十多天,从北向南,穿过中国内陆多个重要省份,沿途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

自然资源、山川河流、军事要塞以及军队装备等重要情报,都被使团详细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们评估清政府军事实力的重要依据。

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马嘎尔尼访华实际上是一次难得的帮助清朝看到世界、认清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自主跟上工业革命步伐的良机。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以乾隆皇帝为首的一干人等,对这些来自西方的科技兴致缺缺,只着眼于天朝上国的威严,暴露了他们的自视甚高以及目光短浅。

也有原因解释说,是因为当时的翻译水平太低,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正常交流往来,但无论怎样,这场马嘎尔尼的访华之旅,却诚然为日后英国悍然发动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sd/10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