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厦大故事国新人这样闯天下卞卓丹口

白癜风精准检查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916/4474582.html

许多新传学子在踏入新闻传播学院的大门时

都怀揣着一腔热血和满怀的新闻理想

希望自己将来在新闻界发热发光

创造更多优秀的新闻报道

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

请千万不要错过今天的厦大故事

本次的口述者

是在新闻传播业界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卞卓丹——

新华社高级编辑、《环球》杂志执行总编辑

曾在战乱之地当记者、也曾参与融媒体建设

他将从资深媒体人的角度

来讲述他的厦大故事以及对新传学子的建议

人物简介

卞卓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90级国际新闻专业;新华社高级编辑、《环球》杂志执行总编辑,曾参与创办《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并任主编、董事。

国新人这样闯天下

——卞卓丹口述史

“看世界、走天下”缘起厦大新闻传播系

我来自湖南,高中毕业时选择厦门,一是因为它是经济特区,二是因为向往大海。其实当年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看世界、走天下的梦想。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给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厦门大学这扇开放的门。

厦大的创办人是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改革开放后是位于经济特区的重点大学,在新世纪又率先在海外设立分校。对厦大和厦大的院系来说,开放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幸运的是,我那个看世界、走天下的梦,真的从厦大新闻传播系起步了。

90年,新闻传播学院还没有成立,我们还只是一个系。但是不管是师资还是授课内容、学院资源等,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国际新闻专业是走在时代、国内高校前列的。在新闻传播系读国际新闻专业时,我遇到了许多学识渊博、个性鲜明,而且对学生、对未来热情洋溢的中外老师。他们是让我们打开眼睛开世界的向导。虽然我的专业是国际新闻,但是我们新传的课程都是相通的,也会上广告专业的课程;当时有教广告学的陈培爱老师;有教杂志编辑学的许清茂老师;还有教新闻写作的黄星民老师……外教有英健老师,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英文授课,还有余也鲁先生也是我们系的客座教授,他是传播学泰斗施拉姆在亚洲的学生。我觉得当时厦大新闻传播系的老师确实团队素质都很高。

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的作用

当时的培养方案都是按那个时代期待的新闻人才针对设计的。理论知识视野提升新闻人素养、研究方法学习支撑论文科研、专业技能实践助力就业等等,从业这么多年再回头去看那些课程,我有三点感触。

第一,每一门课都有用,但都不能只靠课堂,要课堂学课外补,在必学之外扩展知识面。特别是我们国际新闻,就要多了解国外的学科动态、政治外交、文化习俗等等,要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一种全球观。

第二是文字功底,外文中文都要好。国际新闻,外语是敲门砖,要对自己的读者负责。我自己也在英语之外,又学了葡萄牙语。世界的确很大,也真的值得去看看。但中文同样特别重要,因为你写的文章,可能有一半是要给中国受众看的。

第三点,也是做新闻行业必备的素质,是调研力、发现力、常识判断、逻辑思维。虽然课堂上我们只是了解了书面理论,但它会潜移默化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些益处都将在未来从业中慢慢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是未来从业第二课堂

好奇、开放、责任、活力,是绝大多数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在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锤炼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脚力至为重要,说明我们的身体素质要过硬;站稳立场的同时,要贴近群众,要去到现场,时时刻刻都在路上,高行动力是我们的基础素养。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大家都会参加各种活动充实自己大学生活,全方面提升自我。比如院内的学生会组织,各项体育运动。

我在新闻传播系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新闻系女篮教练,足球队领队,乒乓球队领队、教练兼队员。女篮拿过全校比赛的亚军;乒乓球队后来获得过厦大单项冠军。参与组织过海峡两岸文艺晚会,见证过广告专业同学的创业活动。我觉得,学生时代的社会活动、创新创业,培养的主要是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认识社会的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是有用的。

主流媒体实习坚定新闻理想

厦大新闻系在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设有实习基地,这种实习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我在人民日报《环球文萃》(《环球时报》前身)、新华社国际部实习过。在新华社国际部,我们主要实践的是新闻编译与编辑工作,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等,必须要核实新闻信息,不能单纯把文字做个语言调换,要去核实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根据异国文化语境,找到受众所能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有效传播。

总之,实习的主要作用是了解这个行业,比如从你带队老师的职业生涯看你自己未来的路,了解新闻出版流程,同时学习提问,让采访对象能打开话匣子,学习从一大堆录音记录中提炼重要信息。如果能在主流媒体上独立或合作发表综述、通讯或分析类稿件,实习就堪称完美了。

媒体从业经历

毕业之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在战乱的非洲国家、在回归后的澳门特区工作过,主编过《环球》杂志,也参与创办了《财经国家周刊》和瞭望智库。

我印象很深的驻外经历是在非洲战乱国家安哥拉。我们当时住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城内,离开罗安达60公里以外政府军都无法保证安全,这非常考验一个记者的勇气与忍耐力,还有生存能力。经过多年战乱,据说在人口为万的安哥拉,地下埋着万颗地雷。后来,安哥拉扫雷部门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没有万颗,估算最多万颗!

在战乱之地当记者,一是要考虑生存和安全,二是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断电断网事故,三是要在国际背景复杂的内战环境中,把握好你的稿件的基调,掌握好客观报道的态度与尺度。

年12月28日,我参与创刊的《财经国家周刊》问世,这是新华社第一本财经杂志。创刊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正加速融入全球化,但中国人是否真正了解世界,特别是财经世界?

二是现在世界越来越接近中国,而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历来是中国人非常关心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会看到很多原来我们不理解的事物,而对于这样陌生的事物,每个人都习惯于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解读或者是理解。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看到一些阴谋论、威胁论或崩溃论。在多个不同国家的驻外经历使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变得更为深刻一些。

安哥拉曾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大多数国民在内战期间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吃的还是木瓜或者是面包树的糊糊,平均寿命只有40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艰难的时世?是战争。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是丰富的石油和钻石的资源。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获得安宁、发展的国家,却被很多外部大国的势力操纵,经历了战争,这叫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福利政策优厚,监管又较为宽松,一些不劳而获的人都能周游世界,社会上的工作积极性受挫。但一些政客为了选票,不去反省和改进政策,反而却指责其他勤劳致富的国家的人民“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在这样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没有原则地去拥抱这个世界,恐怕要吃亏,也是一种幼稚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归结为阴谋论,也同样是很不合理的。

另外,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jj/8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