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的孩子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四岁女孩,徒步四天穿越76公里沙漠,途经风沙大雨,腿出疹子,脚起水泡,累得直哭,晚上睡不好,蚊虫叮咬……
但是不可无理取闹,不哭的孩子最美;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不可以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全程。
不知你是否有过沙漠远足的经历,那是一种热极,累极,苦极,前路漫漫,好像永远也走不到终点的意志考验。
是什么支撑一个四岁的孩子熬过了那么多痛苦,而很多成人不一定熬得住?
一定是什么。
这个四岁的孩子疲惫到极点却说出“我不要回去”,什么心理使她说出这种懂事又坚强的话?
一定有一个更大的力量,在“支撑”她做出愿意面对残酷现实的选择。
那是什么呢?
除了父亲的淫威(请原谅我使用这个词),我找不到其它的原因,能够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宁愿使出毕生的力量,甘愿承受到达极限的痛苦。
她不可能是出于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她也不可能理解,父亲的无情是一种用心良苦的爱,这份伟大的爱的力量在支持着她熬过那些难熬的痛苦。
在这个四岁孩子的心里,唯一促使她愿意去面对现实残酷的理由,是另外一种残酷——对失去父爱的恐惧。
一边是现实的残酷,一边是另外一种残酷,只能说,她选择了一个相对不可怕的选项。
(不是所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做出这种选择的。在很多孩子看来,现实的残酷更加可怕,原因只是因为不曾产生对失去爱如此大的恐惧。)
乐嘉的初衷应该是想通过这次磨练让孩子认识到,现实虽然残酷,但只要你不屈服,坚强并且坚持,最终就会战胜它。它并没那么可怕。
在这个小小的孩子心里,现实的形象也许不再那么可怕,然而,不屈服现实,却屈服父亲,谁能说这位父亲不是竖立了一个比现实更加可怕的形象呢?
与其说,这是一次孩子坚强意志的胜利,毋宁说,这是一次父亲终极淫威的胜利。
狼爸虎妈们的逻辑哲学解读乐嘉的世界,有一个密码——“不哭的孩子最美”。
什么样的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即使面对一个仅仅四岁的孩子,你也不能哭,也不应该哭。为什么?因为哭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没用的,是羞耻的。现实残酷,你需要坚强,需要用自己强大的意志战胜现实。
这就是狼爸虎妈们的逻辑哲学。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一维的,只有人与现实的单一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并非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而是一种敌对关系:不战胜现实,便会被现实战胜。
他们在童年过度体会到现实的残酷:一旦不能战胜现实,便意味着被现实欺凌,成为一个弱者,一个失败者,而这是不能接受的,是人生里最大的羞耻,最大的痛苦!
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是因为世界的另外一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相爱的关系——消失了。
世界只剩下一种有条件的爱——你只有做得好,我才会对你满意,对你微笑;而如果你懦弱了,失败了,那我就会对你横眉冷对。
对于心智尚幼的孩子来说,战胜现实,等于赢得父母的爱,否则,便是爱的灾难(这个信条也是支撑乐嘉女儿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
现实的形象,在他们眼里变得无比残酷,因为它是把爱从身边夺走的恐惧魔头。它是敌人,必须战胜它。不是你死,便是我活——一维世界里的丛林法则诞生了。
在丛林法则里长大的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怎能不成为狼爸虎妈?
当自己的孩子四岁时,害怕她将来被现实欺凌,承受自己所恐惧的那些羞辱和痛苦,作为父亲,迫不及待地需要她强大起来。拳拳父爱之心,可见一斑。
轮回我们看到在四天异常艰苦的路上,乐嘉继续在女儿身上固化着一维世界里的丛林法则——无论多么痛苦,都不要哭,都不要寻求大人的抱,一切都必须靠自己。
而当孩子哭泣,渴望父亲的爱护时,乐嘉把这当作软弱、退缩,他表现出来不高兴。“如果我们现在停的话,那我们这次任务都完不成了,还不如现在就回家,要么我们不走了,回家,好不好?”这是多大的潜在的爱的威胁,孩子才会在嗯啊半天后,说“我不要回家”。
一切情愿承受的苦,都是为了让父亲高兴,又一个过早学会与现实战斗的丛林战士。
在与现实的斗争中,乐嘉取得了成功。在乐嘉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想必也会在现实里无往而不利。
不禁问,难道现实的成功就是第一吗?人生里其它的一切都应该为此而牺牲吗?
如果不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如果不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感,我想乐嘉不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对待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
终究,因为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因为对爱的终极不信任,所以才会借用现实的成功来寻求安全感,寻求爱,由此,在乐嘉看来,现实的成功便意味着一切,超越一切。
基于这个逻辑,在艰辛路上,在孩子痛苦无比的时候,不会有来自父亲的拥抱,他在灌输着自己的哲学——你得到成功,你才会有一切。
虎狼哲学,但不是爱的哲学。
“孩子,当你无比痛苦,孤独无助时,来,我抱你。我已不在乎你是否成功,我只想让你知道,我爱你。”
另一维世界,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这种超越一切的爱,没有出现在这个孩子的路上,恐怕也不会出现在这个孩子今后的人生里。
唐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