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的礼仪年历中,四旬期的喜乐主日(LaetareSunday)是四旬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日;
使用文章首句中的关键词来命名某书籍或文件是古罗马帝国的习惯,这古老的习俗被天主教沿用到礼仪节期的命名中,因此“喜乐主日”的名字来自于当日弥撒的拉丁弥撒进堂咏(Introit)首句“LaetareJerusalem”(“耶路撒冷啊,喜乐吧”),此句的原文取自《圣经》依撒依亚先知书66:10-11节,
「凡爱慕耶路撒冷的,你们都应同她一起快乐,因她而欢喜!凡为她而忧伤的,你们都要同她尽情欢乐!如此你们能从她那安慰的怀里吃奶而得饱饫,你们能从她那丰满的乳房吸乳而得快乐。」(LaetareIerusalemetconventumfaciteomnesquidiligitiseam;gaudetecumlaetitia,quiintristitiafuistis,utexsultetisetsatieminiabuberibusconsolationisvestrae.)
四旬期喜乐主日在民间也有其他的称呼,包括:茶点主日(RefreshmentSunday)、玫瑰主日(RoseSunday)等。称为“茶点主日”似乎是因在这个主日,封斋期的规则可以被有限制的宽免(因为此日是庆祝之日);或被称为“玫瑰主日”,似乎是因本主日的弥撒中,圣职人员会使用玫瑰色祭披,且堂内的礼仪用色均为玫瑰色(可参阅《玫瑰色祭披—礼仪的深刻与美丽》)。又因在四旬期喜乐主日当天,天主教会传统中有赏赐“黄金玫瑰”的习俗而得名(这正是本文将提及的主题);
四旬期喜乐主日(laetare)当天,教堂内所有装饰布及祭披均更换为玫瑰色。
玫瑰及玫瑰色在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尤其受到欢迎,在这一日,玫瑰色的司铎祭披和教堂帷幔代替了象征忏悔的紫色,在弥撒中象征着希望和喜乐。在四旬斋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天主教徒祈祷、斋戒、痛悔,并沉思于个人的罪恶及其自省之中。但“喜乐主日”则是耶稣复活的期待日,它让我们追忆基督逾越了在加尔瓦略山的圣死,并期待他喜乐、光荣的复活;美丽的金玫瑰(GoldenRose)象征着光荣、威严的复活者基督(《雅歌》2:1“我是原野的水仙,谷中的百合”)。根据教宗良十三世(Pp.LeoXIII)的诠释,玫瑰的甜美香味“显示了基督之芳香,这香气应由他的忠实追随者广泛散播”(Acta,vol.VI,),而玫瑰花上的荆棘和红色花瓣代表着基督的受难。
许多教宗在授予金玫瑰之际,都在讲道和宗徒书信中解释了玫瑰的秘意。教宗英诺森三世(Pp.InnocentIII)曾说:“正如喜乐主日,这一天被理解有诸个意义,它代表了悔恨之后的爱,悲伤之后的喜悦,饥饿之后的饱足。而玫瑰的特定颜色、气息和味道,就分别代表着爱德、喜乐、饱足。”教宗也把玫瑰花与依撒依亚先知书11:1的那句话相参照:
黄金玫瑰是由纯金打造的珍贵艺术品,它被教宗赠送给地位显赫的皇室贵族或天主教君主。这种赠送礼节和祝福圣仪都在四旬期喜乐主日当天完成,因此这似是喜乐主日又称为“玫瑰主日”的原因之一;
黄金玫瑰的习俗
黄金玫瑰在四旬期喜乐主日被赏赐给地位显赫的贵族或天主教君主,代表着慈母教会对领受者名誉和贡献的极高认可;
在教宗西斯督四世(SixtusIV)在位之前,黄金玫瑰是由纯金制成的简易单支花朵,并简略的染成红色。后来,为了在保留神秘象征意义的同时使其更加美观、华丽,纯金材质被保留下来,用红颜料染色的部分后来以红宝石和许多珍贵的宝石替代,被放置在金玫瑰的花蕊或花瓣上。
罗马教宗西斯督四世首次使用纯金叶子、带刺的纯金花枝、10朵金玫瑰花的复杂造型替换了单朵黄金玫瑰的传统造型。在这个新造型中,最大的一朵玫瑰从枝头长出来,较小的玫瑰簇拥在它周围。主玫瑰(最大的玫瑰)的中央是一个有孔盖的小杯(tinycup),根据古老的传统,教宗会在罗马教区的耶路撒冷圣十字宗座乙级圣殿(churchofSantaCroceinGerusalemme)内将麝香和巴尔撒末倒进金玫瑰的杯装空间内以祝福这朵金玫瑰,这杯状物也是纯金的;这种“西斯廷式”(Sistine)的设计传统被保留了下来,但在装饰、大小、重量和价值上略有所不同;
现存于法国巴黎克吕尼博物馆(Fran?aisMuséedeCluny,Paris)中的黄金玫瑰(约年);其工艺华丽、逼真,在“主玫瑰”的花蕊部分,镶嵌有蓝宝石一枚;这支金玫瑰是由教宗若望二十二世(PopeJohnXXII)送给尼多的鲁道夫三世(RudolphIIIofNidau)伯爵的;
最初金玫瑰的高度只有三英寸多,当教宗从罗马的耶路撒冷圣十字宗座乙级圣殿(SantaCrocechurchofSantaCroce)游行到拉特朗宫(LateranPalace)时,它很容易被教宗持于左手,而右手则用于降福人群;但随着历史发展,当一个纯金(或镀金)花瓶或大底座成为金玫瑰的附属装饰物的一部分时,它就需要由一位健壮的司铎扛着了,在游行队伍中走在教宗的游行十字架前面。比如,送给布伦瑞克的威廉敏娜.阿玛莉亚(WilhelminaAmaliaofBrunswick)的纯金玫瑰就重达20磅,高近18英寸。威廉敏娜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若瑟一世(JosephI)的妻子,若瑟一世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LeopoldI)与第三任妻子所生之长子;这支赠送给皇室的玫瑰花显然是一个“大花束”,有三根弯曲的纯金枝子,在花茎的顶端相互缠绕在一起,支撑着一朵大玫瑰花和一簇纯金叶子;
用于装饰金玫瑰的花瓶和它的底座在材料、重量和形状上各不相同。起初它们是用纯金制作的。但后来改用纯银镀金。这类底座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八角形的,并装饰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雕花和浅浮雕。除了按惯例刻的祝福铭文外,底座上还刻着为它祝福的教宗牧徽。
公元年,教宗本笃十三世赠送给意大利卡普阿教区(diocesidiCapua)的黄金玫瑰,97.0x30.0cm,嵌蓝宝石;
金玫瑰的价值,取决于教宗的宽裕程度或当时的经济环境。巴尔达萨里(Baldassari,)记载,大约公元年的金玫瑰价值约埃居(écus约1.7公斤黄金)。教宗亚历山大七世送出的两朵金玫瑰分别价值和埃居(écus);教宗克肋孟九世(PopeClementIX)送给法国女王的金玫瑰约8磅黄金制成,这朵玫瑰的做工非常精细,工匠收到的报酬就相当于埃居(écus);英诺森十世(InnocentXI)用7.5磅黄金做成了一朵玫瑰,玫瑰上又镶嵌了许多蓝宝石,总共价值埃居。Rock()补充说,在19世纪,很多玫瑰的价格甚至达到埃居甚至更高。
赠送金玫瑰习俗的出现,似乎取代了历史中教宗从圣伯多禄忏悔处(Confessio)取出金钥匙赠送给天主教君主的更古老习俗,过去的送钥匙习俗是由教宗额我略二世()或教宗额我略三世()开创的。玫瑰和钥匙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教宗祝福并授予杰出的天主教徒的纯金饰物,而且它们都有点像圣髑盒—玫瑰中含有麝香和巴尔撒末(balsam),钥匙中则包裹着圣伯多禄宝座上的铁屑(filings)。
教宗圣大若望.保禄(及其他教宗)献给波兰琴斯托霍瓦黑圣母(OurladyofCzestochowa)的黄金玫瑰,被放置在圣像的右侧墙壁上;
赠送金玫瑰,是天主教会又一个“不可追忆的传统”,确切日期已经无法考证。一些人认为,玫瑰赠送礼仪在查理曼大帝(-)之前已经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起源于12世纪末。但其实它肯定要早于年,因为教宗良九世(年)曾说赠送玫瑰在他那个时代已是一种“古老习俗”。
将金玫瑰授予教宗宫廷中最配得上的亲王/贵族(prince)始于教宗搬到阿维尼翁(Avignon)时。该习俗在教宗搬回罗马教区后继续延续下来。皇室贵族将在一个庄严的礼仪中从教宗手中接过金玫瑰,并由枢机主教团(CollegeofCardinals)陪同从教宗宫前往他的住所。从公元17世纪开始,金玫瑰只被送给女王、公主和显赫的贵族;皇帝、国王和王子会得到一把祝福之剑(blessedsword)和一顶帽子作为更合适的礼物。然而,如果一位当之无愧的天主教皇帝、国王或其他伟大的王子在四旬期喜乐主日正巧出现在罗马,他也将得到这朵金玫瑰。
Giuseppe、PietroPaoloSpagna制作的黄金玫瑰(约年左右),现收藏于维也纳霍夫堡宫的皇家宝库中;
在罗马城外居住者,教宗不会亲自赠送金玫瑰,而是将这项权力和职务授予枢机主教,后来又授予枢机使节(cardinallegates)、教廷大使(nuncios)和宗座特使(ablegates)。公元年,一个名为“金玫瑰持有者”(BeareroftheGoldenRose)或“金玫瑰守护者”(KeeperoftheGoldenRose)的新职位被设立,该职位专为皇室成员(非世袭)设立,并被分配给一位身披斗篷(cloakparticipant)的秘密侍从(secretchamberlain),这是教宗府(PapalHousehold)的一个等级,但现在该职位已不复存在。
教宗良十三世(Pp.LeoXIII)赠送给阿梅利亚女王(QueenD.Amélia)的黄金玫瑰(公元年);
最早的玫瑰没有得到过祝福圣仪;相反,祝福的引入是为了使礼仪更加庄严,并使接受者对礼仪产生更大的敬意。根据枢机主教佩特拉(Comment.inConstit.Apostolicas,III,2,col.1)的记载,教宗英诺森四世(PopeInnocentIV)是第一位祝福金玫瑰的人。然而,仍有其他人声称教宗英诺森三世(-)、教宗亚历山大三世(-81)或教宗良九世(9-55)才是第一位。据说,教宗良九世在公元年委托弗朗哥尼亚的班贝格修女院(monasteryofBamberginFranconia)的修女们制作金玫瑰,并在每年的四旬期喜乐主日(LaetareSunday)当天送到罗马以供祝福和使用。教宗本笃十四世证实,金玫瑰祝福圣仪起源于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教宗司礼长卡塔兰纳斯(Catalanus)认为,即使是最早的金玫瑰,也曾被涂上麝香和巴尔撒末,但伴随着祈祷、奉香和洒圣水祝福的形式是在随后才出现的,早于教宗尤利乌斯二世(-13,PopeJuliusII)任教宗职之前。
目前,教宗仍然每年都祝福金玫瑰,但祝福圣仪总是在同一只金玫瑰上,每年反复祝福。直到这只旧玫瑰被送人为止。
在教宗迁到阿维尼翁(Avignon)之前,金玫瑰是在教宗宫的圣器收藏室(sacristy)接受祝福的;盛式弥撒和金玫瑰赠送礼节都发生在罗马的耶路撒冷圣十字乙级圣殿(按照教宗英诺森三世的说法,圣十字大殿是耶路撒冷圣城的象征)。玫瑰被祝福后是盛式大礼弥撒(solemnMass),由教宗本人或首席枢机司铎(firstCardinalPriest)主祭。当祝福金玫瑰是,玫瑰被放在一块绣着玫瑰花纹的丝绸面纱内;在弥撒中,教宗则在手中握着金玫瑰,除非是跪着、祈祷、忏悔、赞颂和唱“LaudemusinDomino”时才会放下玫瑰;弥撒结束后,教宗仍然手捧金玫瑰,随着游行队伍回到拉特朗宫。罗马总督(PrefectofRome)牵着马笼头,并帮助教宗下马。一到达拉特朗宫,教宗就把金玫瑰送给这位长官,作为对他敬意的酬谢。
教宗圣保禄六世向巴西阿帕雷西达黑圣母奉献的黄金玫瑰(右侧图),雕刻有教宗牧徽;年10月,教宗方济各再次向该圣母朝圣地献黄金玫瑰(左侧图),为庆祝阿帕雷西达圣母朝圣地(Aparecida)建立周年;
在公元年之前,金玫瑰在罗马是不向任何外国人赠送的,除非是在该国王加冕当天赠送给他。而“阿维尼翁之囚”时期(-),教宗们无法前往罗马教区的教堂和圣殿,因此只能在法国的阿维尼翁宫私人小堂里履行许多神圣的职责,其中也包括对金玫瑰的祝福圣仪。回到罗马教区后,他们(教宗西斯督五世除外)继续执行了这个习俗。
玫瑰祝福在20世纪常在大厅(cameradeiparimenti)举行,弥撒则在教宗私人小堂进行。金玫瑰被放在一张桌子上,上面放着点燃的蜡烛,教宗将穿着长白衣和玫瑰色祭披并戴着珍贵的主教冠,诵念特定的祈祷词,以下为英文版:
教宗圣大若望.保禄在公元年向诺克圣母显现地献黄金玫瑰,当时正是该显现地成立周年;
祈祷结束后,教宗将香料(由枢机执事递上)倒入香炉中,先熏巴尔撒末(balsam),再熏麝香(musk),然后将巴尔撒末和麝香粉放入主玫瑰花蕊部的杯状物中。随后教宗给金玫瑰上香,并洒上圣水。然后金玫瑰被交给总管司铎(Camera),它被放置在祭台附近的十字苦像处,并包裹于一个绣花丝绸面纱内,整台弥撒它都被放在那里不被移动。弥撒结束后,这朵玫瑰被送到圣器室里,在那里它被小心地放在专门为它设立的地方,等待授予某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金玫瑰不仅可以被授予国家和教堂,还被授予男人、女人和已婚夫妇。
16世纪以前,金玫瑰通常授予男性君主。从16世纪开始,将它们授予女性君主和君主的妻子变得越来越普遍。最后一个收到金玫瑰的男性是公元年的威尼斯总督弗朗西斯科.洛瑞丹(FrancescoLoredan,DogeofVenice)。最后一位女性君主,也是最后一位获得金玫瑰的人是卢森堡的夏洛特大公爵夫人(GrandDuchessCharlotteofLuxembourg),她于年出生。
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向法蒂玛圣母像献上金玫瑰;
金玫瑰被赠送给的主要教堂有圣伯多禄宗座特级圣殿(五朵玫瑰)、圣若望.拉特朗宗座特级圣殿(四朵玫瑰)、圣母雪地宗座特级圣殿(两朵玫瑰)。
在20世纪,圣庇护十世、本笃十五世、圣若望二十三世和若望.保禄一世都没有赠送过金玫瑰。
教宗圣保禄六世(-)赠送过5次金玫瑰。
教宗圣大若望·保禄二世(-)赠送过9次金玫瑰。
教宗本笃十六世(-)赠送过18次金玫瑰。
(自保禄六世以来,所有的金玫瑰都被授予教区;本笃十六世的所有金玫瑰仅授予圣母朝圣地。)
教宗方济各在位期间(年11月、年7月、年5月、10月,年6月)曾颁赐过5次金玫瑰,都是授予圣母朝圣地的。
年5月13日,正值法蒂玛圣母显现周年。天主教第任教宗方济各在葡萄牙法蒂玛朝圣地的圣母显现堂(ChapeloftheApparitions)内,向法蒂玛圣母献上金玫瑰。教宗方济各赠送的这朵“金玫瑰”由银制成,基座为粉红色大理石(pinkmarble),基座搭配一款银花瓶,花瓶上有教宗纹章。花茎上有三朵金玫瑰和叶子。它高约52厘米(20.5英寸),重约克(2.6磅)。
年“金玫瑰”造型采用的工艺是:千足银花瓶、失蜡铸造牧徽、茎上与叶浮雕凿花,芽枝和牧徽镀24k金,它被包裹在白色礼盒中空运到朝圣地,并由教宗亲自献上。
(完)
白牧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