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学习记从担心英语渣到在众人面前放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用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后台回复“磨耳朵”,免费领原版英语动画!

之前好几次推荐给大人或者孩子的英语学习资源时,我都会提到,自己的英语并不是太好。不过才去了罗马尼亚,听的是全英文的心理学课,我还说自己英语不大好,听着是有点像小时候特招人烦、爱说自己“没考好,才考了99分”的学霸,太得瑟了熟悉的朋友明鉴,我不是这种人啊,说自己英语不够好,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次出发前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毕竟在国外学习,同班同学里可能都没一个同胞。事实上,我第一天早上听课,效果就非常不好:那天我是早上4点就起来写稿了,本来就很困,而老师来自美国,说话不是一字一顿那种,而是感觉含在嘴里面,还有不少连音,加上教室又正对着马路,所有窗都开着很吵,那天我听得很辛苦,也挺沮丧:看,就说你平时该多练练英文吧!果然听着费劲。第二天、第三天睡得还行,我还果断把窗关了好几扇,搬椅子就坐老师旁边(哈哈,从拍照就能看出来是有多近),加上有案例分享,情况好多了,全程都听明白了。老师也很好,特地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挺好,坐在旁边我能听得更清晰,老师使劲点了点头,完全没感觉他有任何鄙视我英文的意思,而且,还特别有同理心地说了一句:尤其班上只有你一个人母语是中文。那天我还私下问了老师一个学术问题、和一个德国同学一对一做了个咨询练习,时态、用词肯定有错误,但还挺顺利的,完全没影响交流。(和有着4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教授一起学习FamilyCounseling家庭咨询,我们班的同学来自美国、以色列、西班牙、德国、罗马尼亚)我开始觉察,我这英语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不是这几天就有啥质的飞跃,一直都是这样子,那自己总觉得“英语不够好”的信念,是从哪来呢?刚好当晚参加了阿德勒心理学夏季学校的“静默拍卖”活动,大家会捐赠一些来自家乡的特色纪念品,喜欢的人花钱买下来,这部分资金会用作支持夏季学校长期发展。有个小摊位提供了各种贴纸、画笔,可以装饰自己的名牌,小叶子很感兴趣。“howmuch?”我问这个摊位的志愿者准备付款,没想到这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用中文说了句,“1欧,1欧元。”当下我觉得很惊喜:哇,你竟然会说中文啊?“是的,我学,自己在网上,3年多。”很明显的老外说中文的感觉,四个音调肯定是没区分清楚,用词断句也没多恰当,不过我就只觉得:好厉害,中文多难啊,你竟然会说!沟通完付款并没有结束对话,接下来,这位小姐姐,一直努力用中文和我说话,偶尔我说英文,她还是努力用中文回答。不止是我,后来我发现,她只要看到有中国人,就会主动用中文交流,不放弃任何可以练习的机会。(和来自马耳他的教授学习workwithparents,同学们来自日本、罗马尼亚、德国、葡萄牙……)从听者的角度,我觉得我们之间能交流、她也很努力,完全不会戴有色眼镜看她的中文水平。瞬间想到,外国人会怎么看待我们的英文水平呢?可能他们根本不在乎、或者去评判个一二三,也是能交流就觉得你很厉害很不错了。而且,如果以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到大至少学了10来年的英语水平来看,肯定是远超这个小姐姐的中文水平的,那之前觉得自己英语这不好那不好的,主要还是自己各种担心说得不够标准完美,一句话,内心戏太多!

第二天晚上,我又带小叶子参加了一个“卡拉ok”活动,纯粹是想让她和国际小友人们多玩玩。至于唱?想都没想过,我虽然也算半个麦霸,但这人生地不熟的,完全没准备,又是英文点歌系统,坚决不唱!咱做个观众就好。不过越待气氛越欢乐,我那些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同学们,一茬一茬的上去唱,没有一个人在秀歌技或是唱得多专业,非论唱功的话,可能我还好点。但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享受、投入,还很会搞气氛。慢慢的,我也忍不住跟着挥舞着双手、哼唱,录了一段小视频,大家瞧瞧:孩子们也在点歌,根本没在怕的,也没有任何想要刻意表演的意思,每唱一首,台下都一片掌声,觉得唱什么都好听、都可爱。小叶子也是会唱一些的,比如世界名曲thewheelsonthebus要说她平时在家,也是个爱音乐的孩子,喜欢跟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蹈班也上了大半年了。我想鼓励她上前面去唱去跳,小叶子不愿意,我以为她就只想和哥哥姐姐们跑来跑去,后来发现,在会场外的小阳台,这家伙竟然在跟着节奏跳的尽兴。她明明唱很好也跳很好,可就是不愿意去大家面前主动点个歌跳个舞,我正想教育她勇敢大方点,没啥好怕的啊,就是个放松的场合,但准备说的一瞬间,自己也乐了:唉,我不也是如此……这当中或许有文化性格差异,但更多的,还是担心做得不够好、或者做错出糗吧。当你成为一个妈妈,看到孩子有多么像自己,觉得一点点小挑战而已嘛她为什么不试试呢,其实什么鼓励方法,都不如:你先成为那个别害怕犯错、勇于尝试、享受这个过程的人。就像那个即便自己中文不够溜、也一直努力说的外国女孩。就像那些不管唱成什么样,就是享受音乐的孩子和家长们。……慢

我们最后一天的讲座环节特别有趣,是“韵律节奏与阿德勒心理学”。在不同乐器的配合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叫合作、什么叫社会情怀、什么叫私人逻辑……老师希望邀请几个人上台参与,在几百人面前组合成一个现场小乐队。这一次,我举起了手,勇敢走到了台前。然后,彻底玩high了。尤其是最后一轮,老师会给出一个节奏,然后一个人一个人逐个加入,每次带入一个新乐器,然后大家会感受到,每一轮新融入的乐器的独特与统一,与整个节奏浑然一体。我前面的8个人,基本上是follow了老师的节奏,“大大~大大大”,大概是这样,到我这儿,我就只是顺着当时的感觉,敲了个和大家都不同的,是“大大~大大大”之后的一小串“大大大大”,但是特别有特色,和整体节奏融合也非常和谐,哇,那一刻我的感觉,只能用“爽”来形容!

(感受一下现场气氛这是前面开头的时候,不是后面逐个加入个人创作的部分)

因为,我如果担心出错、不完美,我会用脑子告诉自己,就敲一样的,别乱尝试;可是那一刻因为享受和放松,我脑子里没有这些声音,就只是沉浸其中,却未想,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结束后,我写过故事的两个80岁老奶奶,还特意过来和我说,“哈哈,我们看到了,你在台上玩的很开心!”我的中国朋友也说,吉吉,和你做了几次同学,一直记得你参加培训的时候都会主动问问题、参与活动,这次也是。只有我心里知道,这次和之前,完全不一样:我在努力同时突破“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和“怕在众人面前出错”两个信念,而且,就算弄砸,我的心里,也会是接纳的。——因为“向前一步”本身,就值得给自己掌声啊。

很多时候,学习都不仅仅在课堂,而是当你带着一颗觉察开放的心,处处都可以提供不同看人看事看自己的视角;很多时候,教育孩子也不仅仅在于刻意做了什么,而是,想让孩子拥有的那些品质,自己先去努力拥有。每次在朋友圈发了小叶子看书的照片,都有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确实是有相应的方法的,不过我刻意做的其实并不多,更多可能仅仅是因为:我喜欢看书。3岁孩子,自己能看俩小时书,我是怎么做到的?就像一个朋友看到我写爸爸这篇文章更深的维度:我希望,孩子因我而做的童年决定,更多是积极美好的;长大后,她也可以像她妈一样,通过学习,获得二度的重生,去决定,哪些童年决定,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哪些童年决定,也许是不必要的。

吉吉叨叨:

今天我又来代班了,早上和花时间通话时,她特别不好意思,说也怕我太累,还特别感谢我,让她这一周能全然只做学生、没有写稿沟通商务去学校做辅导以及带娃的压力:

“之前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好忙、作业好多啊,累死了,这周就觉得,作业不多啊,可以很舒服做完啊!”

她还开心的去了斯坦福大学,和我说完全被那里吸引了,不想走了

我特别开心这种成全,也知道在我需要时,花时间一定会赴汤蹈火。

人生有时候就是需要有向前一步的勇气,同时有做减法的魄力,在任何阶段,努力拿回生活的主动权,承担并享受当下的每一刻。今天会努力把工作做完,然后,带着老小出去溜达溜达

—END—

大家好,我是吉吉

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

致力于为妈妈们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

想围观我们的日常

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utaoyae.com/pyjj/4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